六十歲的初戀 隔海相望-對談港澳年長男同志

照片

DSC_0128

DSC_0156

 

香港首部關於年長同志的著作《男男正傳》,以口述歷史的形式記錄了六十三歲到八十九歲的一群老年男同志的歲月故事。作者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江紹祺博士經常感嘆:香港地,老人家與及同性戀者,都是主流社會不願意面對的社群。二○○九年起他深入訪談了十二位年長男同性戀者,留下他們的故事,一個漸漸被淡化的殖民地歷史中的邊緣補白。

澳大葡文系助理教授 Dr Roberval Teixeira e Silva 及澳門一些關心同志平權的朋友,剛過去的周末特意辦了新書專題活動「隔海相望-對談港澳年長男同志」,邀請《男男正傳》作者江紹祺、「香港進一步多媒體」行政經理譚靄君分享這本感人著作的誕生歷程。長期從事同志研究的江紹祺,在研究戰後中英港三地同志如何面對自己以後,發現香港戰前出生的一代並未受到注意,便萌生了發掘年長男同志生命故事的想法,特別是港英時代同性性行為仍然刑事罪的時代,並於二○○九年起開始了五、六年的追蹤研究。

他特別強調,「去公廁釣魚」在主流傳媒中經常被標籤為同志尋歡的地點,其實忽略了對於基層男同志而言,香港昔日的居住環境欠缺私隱,公園在當年是他們僅有的社交場所,作用就如現代人去咖啡館一樣。他們也不是外人眼中的「濫」,當中也有結識到長期伴侶,甚至有長達十年的感情。

六十歲的初戀

透過十二位香港年長男同志的敘述,江紹祺歸納出「不婚」以及「有家室」者兩條不一樣的生命軌跡。

已婚的基層男同志在戰後生活吃緊的年代,為口奔馳、養活一家人,令他們不得不隱藏/壓抑了內心的感覺,前半生身邊人都少有察覺他們真正鍾情的並不是女性。就像當年大多數「獅子山下」的奮鬥故事一樣,往往是完成社會賦予他們的人生責任——工作、結婚、生兒育女後,經歷了退休、喪偶,才重新檢視昔日失去的真正情感。

其中一個例子是,到六十歲才找到他的初戀,與一個三十歲的男子交往。三十年的相隔無阻他們之間的感情,在社區公園相遇,跟平常人拍拖一樣到處去,同遊海洋公園,突然闖進另一個世界,令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快樂,但因無法放下家庭,兩人最終還是要分開。江紹祺深有感觸,上一輩男同志仍然很傳統,並不打算衝擊固有的家庭觀念。 不是最愛,但始終難以接受異性戀以外共偕連理的生活。

 

《男男正傳》圖片展,葡文書店負一層,展期至12月初。

《男男正傳》圖片展,葡文書店負一層,展期至12月初。

(左二 江紹祺)

左二 《男男正傳》作者 江紹祺

 

同志運動激起波瀾

「澳門彩虹」理事長林嘉龍和江紹祺在回顧港澳同志運動史時指出,對同志污名化仍然存在,兩地同志所受的壓抑都是文化性多於制度性:歷史上,澳門未有把同性性行為列為犯罪;在香港,殖民地時代雖然曾經可判處終身監禁,但很少執行,監控同樣處於社會層面。港英時期,政治權利被剝削,香港人被鼓勵在經濟上盡量發展,由於當時市民的生計與家庭親友甚為密切,對同志的監控得以強化,兩地同志都覺得沒有需要站出來,不想衝開身上的鎖鏈。兩地同志在同運初期都是在受到直接威脅下才開始採取主動,例如:澳門近年的《家暴法》草案收回對同性同居的保障,以及香港第一次的「不再恐同日」,都是始於當時法律的修訂、以及保守團體的動員和針對。

文化評論人李展鵬就提醒同志運動者,需要注意當前同志運動邊緣化了非主流的群體,例如長者和基層。而且目前主流的運動目標,例如爭取同性婚姻合法化,實際上複製了異性戀的生活方式,排除多元的情慾關係,在消滅其基進性、危險性和挑戰性的同時,也消滅了運動能提供的「可能性」。

已經與書中受訪者建立深厚情誼的江紹祺,想起故人、想起蒼老的臉龐如何一下子打開心扉,向陌生人毫無保留地訴說他們埋藏了大半生的私密故事,偶爾也會不能自已,淚水泛紅了眼。讀者會感受到這些受訪者不是一個過客,已經完完全全的走進了江紹祺的生命中。

展望將來,江已註冊了名為「晚同軒」的團體,希望為年長的基層男同志興辦安老院,讓被社會遺忘的一群在晚年感受到更多溫暖。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