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寂靜——讀《一平方英寸的寂靜》

地球上什麼資源在最迅速的消失?不是石油,不是煤炭,也不是各種金屬,而是寂靜。雖然我一直重視靜謐,但若不是讀《一平方英寸的寂靜》,我也不會把寂靜看作是珍貴的自然資源。

艾美獎錄音師、聲音生態學家戈登.漢普頓帶著錄音器材和音量計橫跨美國大陸,去嘗試記錄即將消逝的寂靜。當年(1905年),羅伯.柯霍(諾貝爾獎的細菌學家)警告過世人:人類終有一天必須極力對抗噪音,如同對抗霍亂與瘟疫一樣。戈登就帶著這警語走上一條驗證的征程,並且將這趟征程寫成《一平方英寸的寂靜》這本書。

哪怕是都市裡的你,也一定聆聽過自然之聲,比如小鳥的合唱,颱風吹撼建築物的呼嘯聲等等。可是一棵樹的歌聲,你可有仔細聆聽?作者是這樣描述一棵柳樹在風的彈奏下的聲音:“起初我只有注意到比較大的模式,簡單的強風和風平息的時候,但是等我的心靈漸漸被滲透之後,就能分辨出一道道在枝椏間穿梭的風。經過十五分鐘,我能聽到的細節已經無法計數;那棵樹是萬物聚集之所,向天空詠唱著讚頌之歌。”

長期被都市噪音騷擾的人類,包括我和你,可能從未有過這樣的聆聽體驗吧!若能在公園或山林裡聽到風吹樹葉的沙沙聲,我們已經感覺無比寧靜和感恩了。沒有想到在戈登這樣的專業聆聽者的耳朵裡,這種聲音並非單純的“沙沙”聲,而是一曲由風彈奏柳樹的有著豐富和弦的絕妙樂音。自然的聆聽要在沒有人為噪音的自然聲境中進行,而在人滿為患的小城裡,並不存在哪怕一分鐘的自然聲境,只能嫉妒的從文字中虛擬這樣的體驗了。

原以為走入山林便可以輕易找到寂靜,《一平方英寸的寂靜》非常焦慮的告訴我們,答案並不是:不止城市周邊的山林裡,就連國家公園最人跡罕至的腹地,寂靜也在飛速的消失中。沒有人的地方,還有噪音嗎?空中交通可能是被人類忽略的噪音製造者。因為都是暫時性的,且在都市的車水馬龍聲裡非常容易隱身,所以一直不為人所重視。戈登深入美國最安靜的地方——奧林匹克公園的霍河雨林,驚訝的發現空中交通已經入侵這片寂靜的聖地。如果在美國已經沒有一個絕對安靜的地方,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於是戈登便有了“一平方英寸的寂靜”的想法,放一塊“寂靜之石”在霍河雨林,在那裡監測聲音的分貝,保護著一平方英寸的寂靜,就相當於保護了周圍數平方英里的寂靜,就可以為他的國家留下一片耳朵可以用心傾聽自然之聲而不受任何騷擾的聖地。於是就有了前文所說的橫跨美國大陸的行動,最終去會見聯邦的官員和參議員,以求立法保護寂靜。

寂靜真的這麼重要嗎?如作者所說,寂靜並非空無一物,而是萬物俱存。並非只是審美需求,寂靜本來應該像我們頭頂的天空和呼吸的空氣一樣的自然。曾參加過越戰的老兵皮卡克,心靈受到創傷,於是他走入荒野去找北美灰熊,“一旦到了熊的國度,所有的任性都會消失。你的感官會全部都向外延伸,那真的是很健康的態度。”寂靜療愈了老兵的心靈,讓他重新找回了平衡。這讓我想起年少時,每當被大人世界裡的粗暴所打擊的時候,通常都跑到寂靜的自然場所裡,用寧靜的聆聽來恢復活力。如果人類真的失去寂靜,對嘈雜的環境習以為常,不僅聽力會受損,還會忘記自己演化自荒野的身份,而無法觸摸心靈深處,變得深處危險而不自知。

對於動物來說,自然聲境的逐漸喪失也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困擾。慢性噪音已經被視為動物族群變小的原因。很多物種都要靠靈敏的聽覺去感知是否深處險境,如果有人為噪音的干擾,他們就很容易失去警覺而陷入困境;有些物種的雄性則要靠歌喉來吸引雌性與之交配,沒有安靜的環境,就不能延續後代。在現在原生土地日益減少的情況之下,加上人為噪音的干擾,動物的生存更加不易。

其實人類是絕佳的聆聽者,人類的耳朵被造物主設置成:可以聽到比自己能夠發出的,乃至所有樂器能發出的聲音更廣泛的音域。換一句話說,人類的耳朵是為聽自然之聲而生的。生活在一個進了山林還聽到交通聲,且連噪音法還沒有(何況寂靜法)的地方,我感覺有些擔憂。

donation-ad

B00017399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