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花兩億,後玩文創

012 港澳新聞自由:危機四伏 文化.芸術.設計 紙本月刊 藝文爛鬼樓

文:思崎井

網址:https://aamacau.com/?p=6570

時間:2014年02月5日 14:14

文創潮最近好熱,「文創產業基金」更熱,正如普通人當得知政府注資金額為兩億時,心裡不禁「嘩,兩億?幾多個零啊?」但就算給的資本有多少個位數,相信也遠遠不夠背後要補上的文化成本。

得巨款後準備出發

行政會發言人梁慶庭在介紹這筆巨款時說:「文化產業基金是一個自治機構,享有行政、財政及財產自治權。基金宗旨是運用其資源,支持澳門文化產業做大做強,推動經濟適度多元。」做大做強真有遠景啊!但做到多大算大?愈賺錢就愈强?再者根據草案文本規定,資助對象針對企業,並規定企業自然人須為澳門居民……資助方式分為無償資助和免息資助貸款。只怕又會出現一堆天花龍鳳的商業計劃書,團隊執行力常被忽略下要如何做到又大又強?先拋開這筆巨款如何管理、是否用得恰當等問題,扶助資金把文創「產業化」,其定位、擔當的角色令人存疑,這張支票最後交到誰手上?產業先行還是文化?當中彼此闗係迷離,如一直要說扶持所謂「本土時裝、流行音樂」,時裝發展是一項由市場銷售所引導的產業,多少錢可以教大眾先懂欣賞?支持流行音樂更令我想起非洲賣鞋的故事,印象中扶持對象不包括日漸成熟的獨立原創音樂,不去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而看到別人成功而盲目追趕;當文化的主導權被奪走後,此舉看來有點是在反噬自己既有的文化。 

一切從商業開始

就在基金發佈後數月,發生了「黃屋仔」不被續約的事,鬧得滿城風雨,社會聲音認為文創空間被扼殺,但事實上文創不是被「商業考慮」所殺,而是被我們自己淘汰。自由社會就像人一樣,會自動適應所居住的環境,變成當地所期許的。正如從前人類為了生存,一般會依水而居;有賭客所以有當舖;因為花得起所以吃大型品牌不要老店;由我們發展文創,到曲解文創,再被顯示出不需要文創,這過程之短讓人「當堂嚇咗一跳,然後得啖笑」。還沒好好學走路就在跑步實在令人費解,有一兩個當街旺舖又如何?就算文創空間再多,我也會很懷疑,一個能夠容忍醜陋東西出現在街頭的政府,如何教會人們美?如何大力推動文創?問題不是澳門要多少偉大的文創空間,多少美麗的公園,而是能享受到被文化包圍的感覺和能有維持公園乾淨的素質。

天馬行空的空中樓閣

澳門文創早就獨立於生活以外,城市要發展文創,本該跟生活和本土文化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要做好的文創產業,必需要用心去了解這個生活的地方,日本設計大師喜多俊之就曾說過:「生活,就是創意最好的土壤,不是要過奢華的生活,而是真正有感覺的生活」,但反觀我們的社會內涵空洞、核心價值被架空,做創作的人找不到自我定位,常不自覺地將生活與所做的作品分離,變成遙不可及的高貴與華麗,藝術品架空了生活;文創中的創意設計,其實是不能與生活分離的部份,設計本身應是幫人去解決問題,再加上文化,所承載的其實任重道遠——如像Ji A You和Alex Cabunoc共同設計的簡易腳踩洗衣機 GiraDora,不一定是個能洗更乾淨、有着最新功能的智慧型洗衣機,但却解決了在地的問題,幫助貧困地區解決缺水及洗衣不便等在生活中衍生的各種問題;又如泰國的藝術家素旺,把泰國生長得過盛的布袋蓮,用不同的藥水浸泡再加上各式美麗的編織,做成了綠色的環保家具,令國際社會驚豔之餘解決了一場生態浩劫,他的設計靈感就在他居住的地方,就在生活裡,正如他說:「不要忘記回頭看看自己的生活與文化,那是你的根,會給你最強大的力量與祝福。」諷刺的是澳門却只會拿自己五百年中西交融的歷史來自慰,只是表面地在消費著文化遺產及其價值。

不是反對將文創看成是一件非常生意的事,而是沒有經歷就直接跳到這所謂商業世界中,再套上設計的外殼就賣高幾倍價錢,直接騎劫了「文創」二字賺大錢去,這竟就是我們做文創的思維和出路?!

訂閱每月紙本

F35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