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來談談台灣家暴法: 施與受的啟示

即時報道

文:陳一毫

網址:https://aamacau.com/?p=4627

時間:2013年09月9日 3:03

文﹑圖: 陳一毫
「自家事不須外人管」,是華人社會的普遍心態。加上以「父權思想」長期主導社會,透過「家庭」傳播,一代傳一代,一個單位傳到另一個單位,一個體制傳到另一體制,以致現時的家庭暴力事件中,女性受害者仍然是大多數。施暴人往往希望以暴力「教訓」受虐人,叫他們乖乖聽話。時移勢易,不同的社福機構、社工團體、人權組織紛紛呼籲受害人勇敢站出來,通過立法、援助、輔導等手法協助他們重建新生; 與此同時,對施虐者實行認知教育,從而對整個家庭的生態來個大重整。事實證明家暴只是一個框架,內裡的問題千絲萬縷,單行防治不可,單靠打擊不行。
1278402_10151681040891997_1944962949_n

家暴三部曲︰施與受的啟示
由采風電影有限公司舉辦的華語紀錄片節於本月在香港舉行。今天,台灣導演郭笑芸分享了她的作品—「家暴三部曲」,並聯同來自港澳台三地的關注家庭暴力組織人員與觀眾進行座談會。郭笑芸的三部曲是首個探討家暴問題的紀錄片系列,第一部《最遙遠的愛》是以受虐者的角度出發講述她們的感受; 第二部《與愛無關》則由施暴者角度探討他們施暴因由;;第三部《愛的黑海》訪問曾經歷家暴的孩子的成長故事。

郭笑芸表示,這部作品的起源是一個偶然。她在97年進行田野調查時接觸到一群曾受家暴影響的孩子,於是毅然決定要拍攝他們的故事,但礙於當年的台灣法律非常嚴厲,兒童少年保護法規定不能讓他們出鏡。再者,聯繫有關團體亦非易事,後來遇上「九二一地震」令她的想法暫時擱置。直到後來台灣的法律扶助基金會主動邀請她拍攝家暴議題的作品,令她有幸在花蓮待上兩年,深入地與不同的家庭進行交流,更她了解到家庭問題是一個極度複雜的問題。「不再是打與不打的問題,而是一連串有關人際關係、與人相處、溝通,相方的價值觀以及表達自已的問題」。正是這個原因,令她拍攝完第一部以後,再去拍第二、第三部。她以社會學的生態理論形容「家」,指出家的生態就是以「媽媽、爸爸和小孩」所組成,不能只站在一方去研究、探討,也要站到對立面,了解施暴者為何做出暴力行為,才能為重整生態作出要合適的計劃。

港澳家暴的灰色地帶
座談會上,除了郭笑芸外,另有香港群福婦女權益會的顧問鐘婉儀、澳門家暴法立法關注組發起人何穎賢以及社團法人台灣防暴聯盟秘書長張琳出席,與觀眾大談兩岸三地的家暴法。

澳門代表何穎賢指,澳門現時並沒有防治法,澳門政府於2011年曾推出《打擊家庭暴力犯罪法》進行諮詢,內容主要沿襲葡萄牙的法例,將家暴列為公罪,同性同居亦包含在此文本對家庭的定義之中;可是,諮詢期後,政府將法案改名為《家庭暴力防治法》。澳門社工局局長容光耀曾表示認同台灣現行的家暴法律,故以其作為參考。何解釋新的文本把重點放在「防治」上,既沒有把家暴定為公罪,也剔除了「同性同居」的項目。她認同「防治」是重要,但定立公罪亦有不可缺少的重要性,「無公罪,即是把起訴權重歸婦女手上」,如果她們不提告,就什麼事情都沒有了,而且社工等關注事件的人也不能介入事件。
1278238_10151681041276997_1162415949_n
香港代表鐘婉儀表示贊成把家暴列為刑事罪行,並表示2007年香港修法後,「家暴仍屬民事條例,而且只有保護令的情況,香港地小,受害人被打當然想要逃到其他地方躲避,又豈會告訴你身處位置再叫你一百米以內不要接近我?」她認為修訂法例只有一項進步,就是加入「同性同居」作為在「家庭」的定義之中,但「裝飾作用高於實際處理情況」。她又批評香港的家暴執法狀況正在倒退,2009年政府列出「家庭暴力」、「家庭糾紛」以及「家庭事件」的三個定義,令家暴案件貌似大幅下降,但實際是多被執法人員以「家庭事件」輕輕蓋過,實在不可容忍。她認為香港的狀況是「民間行動比政府快」,並希望更多組織能夠向政府施壓,迫使他們正視問題。

台灣家暴法帶來的新角度
張琳指出,台灣跟其他地區的情況不一樣,民間團體充滿著各個領域的人,家暴法能建立完備,是因為有不同專業的參與,所以家暴中心的操作,其實是有多個單位運行,包括: 社工、警察、醫療及教育。她又表示台灣的家暴法一直以「滾動式修正」,除了對受害人給予即時的支援外,解決加害人的施暴問題才是關鍵; 亦有需要對目睹家暴的兒童進行輔導,故台灣積極利用社會面切入,解決家暴問題,小則普羅大眾對於家暴的觀念,意識問題,大則是個案負責通報的機制問題。她表示,把家暴定為公罪當然是好事,但家暴、性侵與平常的刑事罪不同,因為事件發生在親密的人之間,有時會出現互毆的情況或是隱閉地進行,令執法人員難以搜證以及定罪,以致立法過程中舉步艱難。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