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否想過,最快在二零五零年,我們就會無魚可吃?
休漁期的設立,很重要的原因是海鮮資源的枯竭。由於污染、填海、過度捕撈、海水變暖及酸化,以至養魚和野生魚雜交等因素,很多海鮮已經絕跡。在澳門,青洲蟹、路氹蠔,如今都只能夠詩歌、相片中找到了。近海污染和過戶捕撈,也迫使澳門漁民出遠洋捕魚。
除了近年有熱心人士提倡不食魚翅和藍鰭吞拿魚以外,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也推出了《海鮮選擇指引》,希望能幫助大家在品嚐美味海鮮的同時,能保證我們的後代也能欣賞美麗豐富的海洋。對於捕撈的海鮮,分類就視乎有關漁業是否以可持續發展的方式管理,以及捕撈方式有否破壞環境等。而養殖的海鮮,要考慮病毒和污染的影響、養殖場有否使用藥物,以及幼魚的來源地等。至於鯊魚,大部分因漁業不受規管而過度捕撈。因難以從產品識別鯊魚品種,拒絕消費是最明智選擇。
以下摘錄一些常見的海鮮品種:
紅色──避免
中國 黃花魚
日本 刺參
南中國海 大眼雞
南中國海 紅衫魚
南中國海 墨魚
南中國海 魷魚
東南亞 東星斑
亞洲 海蝦
香港 龍躉(網箱)
全球 藍鰭吞拿魚
全球 魚子醬(鱘魚)
黃色──想清楚
南非 鮑魚
美國/愛爾蘭/挪威/蘇格蘭 三文魚
中國 青蟹
中國 鯇魚
中國 刺參
中國 鯪魚
南中國海 泥鯭
葡國/西班牙 沙甸魚
香港 龍躉(魚塘)
菲律賓/印尼 長鰭吞拿魚
綠色──建議
美國 比目魚
中國 帶子(養殖)
中國 鮑魚(養殖)
澳洲昆士蘭 東星斑
加拿大 三文魚
加拿大 波士頓龍蝦
加拿大 象拔蚌
加拿大 海蝦
香港 龍躉(室內養殖)
加拿大/斐濟 長鰭吞拿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