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迪內在知覺生命的教育

藝術教育是啟迪內在知覺生命的教育,這也是藝術的本質。

人們不是常說藝術的創作與靈感源於生活嗎?沒有啟動心靈深處的知覺門,怎能對周遭環境的事物產生感覺? 即使說去觀察,也多是停留在現象世界表層形式特徵的掌握而已,認為那就是真實,對隱藏在這個所謂真實下的真相 (有時候這些信息根本明顯地存在於環境中)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學會思考,知識(事實與技術)是中介而已。

友人在千禧年那一屆公開戶外寫生繪畫比賽的現場,拍了一部參賽者「默畫」的紀實片。那一年,一位中學美術老師接受訪問時,告訴我如何操練學生參加比賽並獲獎的心得。去年,我看到一份剛完成的訪談實錄,同一個人、同一樣的內容。今年,一位剛修讀藝術的年輕人告訴我他在中學接受的藝術教育,內容與上述兩篇訪談實錄如出一轍。

難怪把澳門的葡石路面與某些本地熱門標誌性建築的圖像組合在一起會成為「我與城市」的創意構圖設計學習活動。

年前再回到北京中央美院工作的徐冰,在被問到對中國藝術教育的意見時強調藝術教育,尤以在中小學階段,最重要的是啟發學生不同的思維角度,更多地教給他們看待事物和創造性思維的方法,而不是形式。新一代的中國藝術家劉勃麟更直指技巧是包袱,形式是次要的。

其實不論時空和藝術型態,藝術的創作和所探討的一直是圍繞著人類的議題,離開了「人」,技巧與形式都顯得毫無意義。

當代視藝術作品為創作者的個人敘事。正因為有話要說,便會產生有效的說故事形式、方法與技巧。作品的內涵才是作品的形式和展現手段的決定性因素。

前不久在一個集裝置、錄像和版畫的藝術個展裡,聽到採訪的人這樣問創作者:「……這是你的風格?」「那不是我的風格,是我的禪修。」

採訪的人關注的是作品的外在形式,卻沒能領略作品所展現創作者對生命關懷與反思的內在世界。

著眼於藝術技巧和形式美的何止是這個小記者。2011年夏,分藏兩岸361年後的黃公望晚年曠世之作《富春山居圖》在台北故宮合璧展出時,人們聽得最多的,不也是對黃公望筆墨神韻的高度讚譽和作品價值連城的估量。

黃公望大半生信奉崇尚自然的道教,從動筆到完成《富春山居圖》,他花了七年時間。對黃公望來說,《富春山居圖》所展現的難道不是他的禪修? 《富春山居圖》的當代意義,正是它對強調物質生活、與大自然日益疏離的人類社會生活的啟示:思考我們對生命的態度,重新定義「生活」。

我們的學校美術老師有向學生介紹這幅轟動一時的《富春山居圖》嗎? 如果有的話,他們說了些甚麼?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