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省城,自覺自己是個鄉下人,更可悲的是,生活在一個居然自以為先進和文明的地方,動不動灑落大把白花花銀子製造城市頭條,填掉整片海灣,換來幾十間只有外殼的洋房和一個假的天靈蓋,然後大聲疾呼整個城市都在“往前”發展。
近年地域意識抬頭,我城的人多了在外面吃喝玩樂的機會,便以為長了知識,開口便說“我們有什麼什麼....”,人家拿幾個數字出來比一比,便以為方圓之內就是天堂,聰明伶俐的畢業生不是因家貧無法外出求學,而是覺得全世界都沒有腳下土地安穩富貴,搵錢又快又易,甘願拿青春換Gucci,那麼文化呢…….我不敢說,因為剛出爐的施政報告,那風琴式拉頁的<重點>施政裡,完全沒有“文化”二字,再打開那本印刷精美厚重的【施政報告】,在頁首那3版行政長官報告中,也完全找不到“文化”的影子。“文化”,請靠邊。只有當跟“經濟”扯上關係時,才有機會被提及,比如“文創”。
沒錯,經濟發展很重要,有錢很重要,生活安穩很重要,有飯吃很重要,但,我們是智人的後代吔,為什麼標準比遠古的祖先還要低?
當派錢又再次成為全城報章頭條時,當“錢”被一再放大成為施政“重點”時,剛從省城趁完一個小小小書墟回來的我,却看到了一些“錢”買不到的、我們所沒有的、讓我心理極不平衡、輾轉反側的東西。積小成多,竟有10項:
1.一個賺了大錢的企業,買下一幢全城最旺商業地段的民國小樓,不把它拆掉蓋商場或酒店,却請一位本地設計師花費心思、巨大人力物力和時間以保留原型方法重修;修好後却把當街商舖弄成陽光花園,二樓是溫室與花店,三四樓做展覽,五樓是設計小店、迷你古本書店,還有一個清爽怡人的天台可以嘆咖啡。這是北京路上的藝文綠洲,每一天為城市所有人而開放,不是企業的俱樂部,某階層人士的高級會所。當你走進小樓,那些極不當眼的細微之處,都可以看到企業、設計師所投放的心思,對文化的尊重。我們城裡的有錢人、賺數百億的博企,會做這些嗎?城市裡有很多快要倒的老房子,只有搶先快拆蓋高樓的,有誰會出錢買下來保育的?難道文化保育是只有政府才可以做的行為嗎?當我們的有錢人手上有一幢樓,他會拿來做文化嗎?
2.一個不是給供應商舖賣貨,以向大機構促銷為主的書展。一個以閱讀為指標,經過用心設計的、環境舒適和閱讀氣氛濃郁的書展。
3.一個會引入值得關心的文化話題,花心思製造作者與作者、與讀者之間交流平台,放大不同城市中不為人所知却最具人文價值的部分,簡言之,是會給人精神叉電的書展,而不是只有一個“累”字的大賣場。
4.一個3層樓不同內容却同樣精彩的文化講座竟然同時進行,讓讀者苦於割捨,興奮度和遺憾感同時處於高點的書展。一個讓人吃飯很怱忙、廁所忘了上、生怕一走開就會錯過了什麼的書展。
5.一個有好咖啡、清爽空氣與綠色植物的書展。還附送美味的手工餅乾。
6.不論你是遠在沖繩市場內的一人二手書店主,還是奔走在福州老街上的雜誌記者,或者在四川都江堰默默推動社區兒童閱讀,或者在上海巷弄中建立了一家私人圖書館,或者在燈下埋首一個人打拼的自主出版者,或者經營小單位線上書店業者,或者台灣世界民族音樂獨立廠牌的創辦人,這些特具慧能者,不論道行深淺高低,凡是被彼得貓的眼神關注到了的,都會從各處被他一一召來,在書墟即場現身解說,在兩天的活動內,把所有與“書”有關的各種因子分子的藏身地圖,集中展示及串連,把書的世界拉濶、拉平。
7.一本特別做的,內容和裝禎都值得收藏的書展特刊。
8.錢絕對不能買到的最重要一樣,就是人!書墟裡的員工和義工們,負責聯絡的、安排講座的、抄書目的、看攤的、做咖啡的….這些不厭煩巨大瑣碎的工作量,喜愛書、很想聽講座,而且會向客人介紹書和活動的工作團隊。
9.Ben+彼得貓。人或許可以買到,但那份挖空了的用心和貼心,買不到。
10.最後當然是,那些把空間充滿的獨立個體──讀者!讓我心理極不平衡。我們的城市,能有多點這樣熱心的讀者嗎?
我們的城市,能有以上這些嗎?
最後跳出來想分享的一點是:桑德爾的新書《錢買不到的東西》。書中鮮明地指出問題所在。當經濟學家把一切問題都視為可以用市場和金錢來解決的時候,當一個城市發展到以市場及市場導向為主要思考時,我們的社會將要為此而付出巨大的代價,那就是不平等與腐敗的出現。
當我們的社會把“錢”用作報章頭條觸動全城目光時,却完全忽略了錢買不到的東西,比如人,比如用心,比如特首完全沒有提到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