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會得回更多──從台灣經驗看城市和浪費

2012-11-23 垃圾山上的口福 專題報道

文:海星

網址:https://aamacau.com/?p=1728

時間:2012年11月23日 8:08

「我們應不應該遵守交通規則?」,我相信問十個人,十個都會回答:「當然應該。」但如果我繼續問:「那麼你們會否等到綠燈時才過馬路呢?」,看來也至少有一半人,不敢再回答下去,筆者這方面也有很大的檢討空間……

對於環境保護如是,理性上我們大都理解和認同,環保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我們應該支持和有責任參與的本份,可是當面對切身的狀況時,很多時候我們就會如人格分裂般,拿出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來為自己的「洗手」打圓場。

台灣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辦公室主任賴威任首次來澳,原本是為了參與今年城市藝穗節的海洋文化交流計劃,但期間卻同時留意到本澳舉辦的美食節,所帶來的城市傷害,尤以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最為深刻:「雖然澳門政府在那邊有告訴大家說,如果五十萬人參加,每人減少兩雙筷子,那可以少砍250棵大樹,但我在現場走了快兩個小時,沒有看到有任何一個人有帶筷子……」情況好比起碼十年前的台灣,他認為如果西灣湖這幅難得的填海地,日後若發展成長期夜市,不但土地資源的善用受到質疑。除此以外,賴威任訪澳期間,亦曾到黑沙視察,他形容海灘的垃圾根本「不用仔細看」,而是「隨便看都能看到一堆堆塑膠垃圾在海岸邊」,情況值得逼切關注。

談到資源的三個「R」:Recycle,Reuse,Reduce,他認為最重要的還是Reduce(減少製造垃圾),因為在現今鼓勵消費的社會中,人們很容易就會添加不少根本不需要的東西,最終形成循環不斷的浪費。Reuse重覆使用方面,賴威任提到,台灣人已經普遍建立自備筷子和水杯的習慣,無論去到哪裡,這兩樣東西總會隨身帶備,是個既衛生又環保的好習慣。至於Recycle循環再造方面,他則直言「澳門政府真的還有很大努力的空間」,因為很難看得見人們具有普遍的回收意識。

除此之外,作為海洋關注團體的代表,賴威任特別提到兩個憂慮:首先,他有感澳門人的生活離海很遠,這對於被海水環抱的城市來說,是叫他吃驚的,他留意到澳門不停的填海,但似乎在地的人民都沒甚麼意見,例如中華白海豚及黑臉琵鷺的減少和消失,好像沒聽到多少個澳門人在乎和關心。

賴威任另一個最大的擔憂是,現時台灣政府正考慮,用焚化爐焚燒垃圾後的灰土來填海造地,因為焚燒垃圾而來的灰土,具有很深的毒性,基本上不適宜用作填海,因此台灣有不少反對的聲音,他們將繼續密切關注事態發展;他認為澳門也面對著同樣的威脅, 而當他遊走在路環的海岸邊時,他發現有不少工程廢料被隨處棄置。

談到如何解決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問題,賴威任表示,業界應該負起企業責任:「以消費的角度來看,業界有責任不提供不能降解的一次性餐具,至少我們在台灣,業者不會要求政府補貼這種差價,但政府可以用獎勵方式,例如為旅客提供環保餐廳名單,鼓勵大家消費時可以去找他們,但就不會用實質的補貼。」他補充,台灣在過去至少十多年的努力推廣下,外賣盒已基本由寶麗龍(發泡膠),全改為紙盒(半環保餐具),而不使用膠袋的人口,亦大概上升至五分之一。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
西灣湖平日寧靜風光

西灣湖平日寧靜風光

西灣湖平日寧靜風光

西灣湖平日寧靜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