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身孕之後,胃口變得刁鑽,對大多數食物都反胃,唯獨想念幾樣童年吃過的食物。一樣是奶奶用柴火熬的白粥,粥上浮著一層粥膜,吃起來滿口的米香,真的不是電飯煲煮出來的粥可以比擬;另一樣是青菜豆腐,奶奶深知這道普通菜式的玄奧之處:青菜一定要經過一場霜降的油冬菜(當然是奶奶用人畜的排泄物和些爛菜雜草發酵而成的天然肥料澆灌出來的),那樣會特別甜,豆腐定是村裡“豆腐娘”手作的老豆腐,這樣煮一鍋,只要些鹽,就會讓全家的胃滿足。那時候物質缺乏,平日裡大多這樣的粗茶淡飯,但那些粗茶淡飯的滋味竟是長大後再難尋回。
如今社會物質豐盛,食物從世界各地運來。想說美味自然不缺,但你隨便問個老人家,他們都會告訴你,現在的食物味道不對勁,雞沒有雞味,菜少甜味,豆腐一股化學味。當然,只要稍微了解一下現代食品工業,就不難理解為何不對味了。這麼快長成的雞,又缺少運動,怎麼會有雞味?化肥種成的菜,當然也沒時間等待一場霜降,怎會甜?豆腐還由人手從磨豆子開始嗎,也太慢了吧!
於是講求效率的現代社會源源不斷地供應著這些喪失了原滋原味,需要調味料提味的豐盛食物,食物再不像奶奶年代那般珍貴。記得小時候,奶奶是不許碗裡有剩一粒米的,“飯要吃乾淨哦,不然以後的老公是個大麻臉”。雖然對麻臉老公還沒有什麼概念,但是想著一定不是好事,也就不敢有一丁點的浪費。其實,那時候如果真的剩下來,奶奶也絕對不會浪費,或餵豬,或堆肥,食物絕對是要發揮它的剩餘價值的。不像現在,剩食一碟碟毫不吝惜地倒向垃圾桶,已經成為現代城市一個頭疼的廚餘問題。
“快”讓食物失去滋味,也讓胃口變得貪婪。人始終是饞的,在過於豐富的選擇中容易迷失方向,普通的青菜豆腐漸漸滿足不了胃口,人們定要去搜尋一切新奇的食物,嘗試一切新奇的滋味。今年澳門的美食節竟然有攤檔拿瀕臨滅絕的藍鰭吞拿魚做招徠,還在報紙大賣廣告,可見有些人對於食物的智慧已經所剩無幾。
小時候還有一樣事物叫人難忘,就是老家屋簷下的大水缸。江南的黑瓦很適合將雨水匯集起來,再用水缸收集。在雨水豐富的梅雨季節,總是滿滿的一缸清水。雨水滴答落下,在缸裡泛起了漣漪;滿出來的,則落在缸邊的青苔上,滋養上面的不知名小野花。小時候的我很喜歡在院子裡看這場景,直到出神。回想起來,很多童年的樂趣和想像力都來自奶奶的這口水缸呢!
在廚房裡其實還有一口缸,那是爺爺去村里的井挑來的煮食用水。奶奶則用屋簷下的水缸收集雨水,再用這些水洗碗,餵豬,擦洗家具。與現在一扭開水龍頭就來水相比,方便自然輸了一大截,但其中趣味卻遠勝。何況,明晰水的來源會令人懂得珍惜。現在很多城市因為龐大的耗水量,都面臨著一個危機:水源不足,地下水枯竭造成地表沉降。這些古老的水缸智慧真是值得借鑒呢。
事實上,現在已經有人設計了雨水回收系統,只要重視環保的新大樓都會考慮安裝這樣的系統來節水。只是水電成本不計的豪宅們層出不窮,重視環保的新大樓還屈指可數而已。當然,就算採用了雨水回收系統,讓一個孩童可以望水“滴答滴答”落入缸中的樂趣卻是沒有了。這也許就是人口增長,城市化發展中人類必然要作出的犧牲吧!
科學家告訴我們:如果每個人都像美國人那樣生活,我們將需要三個地球,另外兩個,我們去哪裡找呢?但人們似乎還是沉浸在一個追求快捷方便的生活裡面,無法停下腳步。在失控之前,去找尋一下奶奶們的智慧吧。人生還有另一種可能性,更自然,更富詩意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