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琴河底隧道坍塌兩大關鍵疑點

按原定工期,將於下月封頂的橫琴澳門大學新校區河底隧道,其橫琴段出口在7月19日晚突然發生坍塌事故,面積達30乘25米的上蓋路面,扭曲變形完全塌下,墜落17米下隧道內,五輛車輛遭壓毀。儘管澳門特區政府以及橫琴澳大新校區工程的施工方和承建方一再重申,河底隧道事故中沒有人傷亡,但當局在坍塌意外16小時後才對外公佈消息,社會普遍存有疑慮並不奇怪。

坍塌隧道上諷刺標語

坍塌隧道上諷刺標語

在工程施工單位最近一次的闢謠記者會中,負責人表示,當時的坍塌區距離安全區約60米,2至3分鐘就可以跑離現場,到達逃生通道安全區,因此工人都有足夠時間逃離現場。從善意出發,任何人都希望官方宣稱沒有任何傷亡是事實。如果坍塌沒有造成任何傷亡真的是事實,那麼進一步的疑問,就更令人難解。

疑點一:隧道坍塌的真正原因?

 

在發生意外後的第一次發佈會上,施工單位負責人徐孝塵稱,6月以來橫琴地區每天幾乎下兩場較大陣雨,加上施工地質是填海造地,雨水浸泡後地質情況複雜,導致發生垮塌事故。往後的公開說明,承建單位和施工單位多次重復這個原因,澳門政府也沒有否認,只要求在月底前交完整報告。

但是,本報記者翻查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五月以來的每日氣象紀錄,五月開始比正常氣溫偏高,月平均氣温及平均最高氣温分別為攝氏26.5及29.5度,分別比正常高0.9及1.1度,兩者均為自2002年以來當月最高值。而平均相對濕度為82%,亦比正常低2.4%。五月日照量為149.4小時,則比正常多13小時。五月降雨量為126.4毫米,比正常少184.7毫米;截至五月底,本年累積雨量為585.4毫米,比正常少96.1毫米。今年6月降雨量為182.8毫米,去年6月為394.6毫米,歷年平均339.7毫米,今年6月降雨量比正常少156.9毫米。2012年7月1日至坍塌當日降雨量為64.8毫米,相比去年同期為108毫米,而歷年七月平均則為300毫米。

可見,今年澳門地區近三個月降雨量比正常少很多,施工單位將出事原因歸責於天雨的根據何在?難道是信口雌黃,糊弄澳門政府和社會?難道是隔一條河就是兩個氣象世界?就算雨量稍多,難道氣象狀況不應該在工程估算範圍內嗎?連這種最基本、有鐵一般證據的事實,都可以說謊,還有甚麼是可信的?

 

疑點二:誰是隧道坍塌的得益者?

 

澳大橫琴校區塌陷現場(1)

澳大橫琴校區塌陷現場(1)

我們不妨相信官方的辯詞,沒有任何傷亡,是因為工人都經過演練。但問題正如現場工人的證詞,如果當時隧道結構垂直坍塌,塌下來就是一息間的事,根本沒兩分鐘時間跑,地面上有很多淤泥,根本走不出來。能夠做到零傷亡,唯一的可能性即是當時坍塌下方原本沒有任何人在場。

 

那麼這第二個疑點是甚麼意思呢?隧道發生倒塌事故會有受益者?時間往前推,2009年12月20日,國家主席胡錦濤主持澳門大學新校區的奠基儀式,提出澳大要建五個一流的要求,並罕有地為大學題詞,當時公開預計三年後,即今年12月20日全部落成,澳大需要在2013學年搬遷使用新校園。可見,校園工程包括隧道的如期完工,並不只是一般的工程限期,而是具有高度政治要求的國家級政績工程。如無意外發生,而出現工程的延誤,恐怕不只是承建公司或施工公司的普通罸款那麼簡單,而是層層官員需要負起的政治責任。

澳大橫琴校區塌陷現場(2)

澳大橫琴校區塌陷現場(2)

據國內南方都市報的報導:此前諸多官員的表態,該項工程須在今年12月20日前竣工,並移交給澳門政府。現在意外一發生,建設辦副主任周惠民對傳媒表示,現階段已叫停工程,未能評估事故對隧道工程的影響,一切要等專家論證並提出修補方案後才知曉。施工方代表亦指出,澳大橫琴校區範圍內所有工程需要暫停,主要排查隱患,在通過安全標準後,將逐步恢復各區域的施工,然後整體工程將有序推進。

此前粵澳兩地相關官員、承建單位、施工單位為著工期死線的政治責任,提心吊膽,有了這次事故恐怕可以舒了一口氣。如果(獨立第三方?)專家論證、調查報告指出,是由不可抗力的天災(例如天雨)造成隧道坍塌事故,最後竟然能夠如期完工,豈不是大功勞一件,萬一真的未能如期完成局部工程(或需要追加預算),恐怕誰也不能說三道四了。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