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保育更重要 ——專訪歷史教育學會會長林發欽

2012-05-18 文化遺產保護法 專題報道

文:小山

網址:https://aamacau.com/?p=705

時間:2012年05月18日 13:13

自2005年本澳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後,06年當時的社會文化司提出制訂文遺法的建議,引頸以待的文遺法草案早前終於出台,接近六十頁的文本以平衡原則、公眾參與、擬定清單、獎罰制度等介入方式,向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動產及不動產,乃至文獻等的珍貴歷史文化資源,提出保育的法律依據。

歷史教育學會會長林發欽,仔細看篇文遺法草案文本,他表示文本內容相對完備,文遺概念「泛化」,保護類別繁多,符合人類的保護認知。而且文本中已提出涉及跨部門的處理機制,協調法律、文化及工務等範疇的工作。他尤其欣賞文本中設立文遺保育獎罰制度,除了違規的罰則外,亦以正面方式鼓勵公眾認同保育的重要性。不過,林發欽認為,「人心保育更重要」,指出文本中關於文遺教育推廣方面的著墨就比較欠缺,他建議應加設教育推廣獎等誘因,鼓勵教育部門將文遺保育理念加入學校教育及必要的課程大綱當中。

關於課程改革,林發欽覺得要從框架中的基本學力要求著手,低至幼稚園的品德教育、小學常識科,以至中學的史地科,都應該加入本土保育議題,他引述教育部門已積極設計課程大綱,至今尚需要一兩年時間。而在他的教學和社區保育推廣工作中,他充份感到本澳年輕人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育,但認知上就各有參差。隨著近年社會事務活躍,加上民間社團推動,市民參與的熱情較以往高漲;林發欽相信,2005年申遺成功,讓原本有一定文化自卑感的澳門人,簡接透過來自外界的肯定,提升了文化自我認同,從而對家園鄉土的重視程度亦越見增加。

談到本澳申遺以來所出現過的保育事件,以及社會間形成的保育意識時,林發欽形容現階段只談得上是「衝動型保育」,意思是群眾因媒體的大規模報道,才一下子關注保育項目,甚至盲目地參與支持或反對的行動;特別當澳門在賭權開放後,市民感受到城市明顯而急促的發展,因此容易產生非專業和非理性的判斷。他認為要提升市民的理性認知,必定要從教育著手。可惜目前本澳缺乏有關的師資培訓,教師認知不足,就連相關議題的教材,亦當相欠缺。他促請當局儘快意識問題,又建議鄉土文化教育方面,台灣的經驗很值得本澳借鏡。甚至全國各省都已經因應地域差異,改革課程內容。

對於文遺法和城規法的關係,土地資源往往成為外界爭議的論點,林發欽相信,城規法看重整體方案,文遺法則以保育優先,社會共識將會是最主要的取決原則;他認為在需求和供應之間,土地資源只會永遠處於不足及不平衡的狀態,關鍵是甚麼作為優先考慮,如果社會共識是文遺價值凌駕其他因素,取決的結果不一定會跟城市規劃產生矛盾。

林發欽對文遺法的草案文本,給予七十至八十分,他表示隨了教育方面著墨的確較少之外,整體感覺不錯;不過,他亦不忘提出一個迫切以及一個擔憂,就是希望委員會擬定的清單可以儘快公佈,讓公眾有更充份的諮詢和討論空間;他又重申,當局務必小心處理動用公帑來購入保育項目的做法,不能作為恆常方式,否則將有可能引發不必要的圖利案例。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