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男女平等的下一站:改變觀念

2011-03-04 國際婦女節 專題報道

文:林玉鳳

網址:https://aamacau.com/?p=1478

時間:2011年03月4日 18:18

澳門男女平等的下一站:改變觀念

是澳門的女人比較知足,權利意識薄弱,抑或澳門社會從來就很男女平等,在有關澳門女性史料非常缺乏的澳門歷史上,幾乎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女性爭取權利的運動。二十世紀以前,較多記載的只有清末維新派在內地開展不纏足運動後,澳門也曾經成立不纏足分會,呼籲婦女不要纏足。那時席捲全國的不纏足會運動雖然最終為清朝認同,下詔全國禁止婦女纏足,可是運動本身,針對的不是女性的整體權利,也不是女性自覺要發起的運動,而是要角均為男性的維新人士整體社會改造運動的一個部分,針對的其實是「纏足為美」這個中國傳統觀念,抗爭的對像其實是維繫這種觀念的整個皇權舊體制。

二十世紀以來,五十年代澳門婦女聯合會的成立,以及2006年特區政府成立的澳門婦女事務諮詢委員會,算是澳門婦女發展史上,較為標誌性的事件,因為相較其他與女性相關的聯誼組織或服務機構而言,這兩個組織相對來說介入了較多的女性權利和兩性平等議題。可是,在人類歷史上婦女自身爭取解放與權利運動的多個重要時刻,運動的風潮都沒有傳到澳門,所以澳門既沒有婦人集體上街爭取工作權益的歷史,也沒有年輕女性集體燒胸圍以示解放、集會抗議選美活動殘踏女性尊嚴、遊行爭取公共醫療加大投入乳癌治療經費的運動,以至爭取經期假期、反對媒體消費和貶抑女性等等婦女議題的討論,在澳門的公共空間中,幾乎都不曾出現。這樣看來,是不是澳門婦女權益一直很好,男女平等狀況非常理想?

筆者曾受婦女事務諮詢委員會的委託,負責澳門的婦女整體狀況進行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澳門婦女狀況2008》,如果用國際指標來衝量,澳門的男女平等狀況,的確屬於世界的前列。當時的研究根據由美國哈佛大學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共同建立的全球性別差異指標(Global Gender Gap Index)推算了澳門的性別差異指標得分。結果發現,本澳的性別差異指標得分為0.7067,在2006年有被納入統計的128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列在21位的立陶宛和22位的哥倫比亞之間。

澳門在其中三個構成指標的維度得分均明顯高於各國平均值。以1為滿分,在健康與存活率(Health)的得分為0.99,在教育機會(Education)的得分為1.0025,在經濟參與(Economy)的得分為0.6675,三者均明顯高於各國平均值,但在政治權力(Politics)方面,得分則僅為0.17,與各國平均值相若,但大幅低於其他三個維度的得分。這個得分,說明在政治權力方面,本澳的男女平等狀況有明顯可以改善的空間,而且,因為經濟參與也明顯低於健康與存活率和教育機會這兩個澳門基本上取得滿分的得分,說明在經濟參與方面,澳門也有可改善的空間。

澳門在政治權力的得分低,說明的是女性在具有政治權力的位置上,所佔的比例少。如果對照澳門社會的實況,傳統觀念認為政治是男人的事,應該是令婦女本身對政治卻步,不欲參政的最重要原因。參照其他各國的經驗,要改善這方面的情況,一方面需要依賴公民教育,讓社會明白男性與女性都有同樣的能力參政,也應該參政。另一個國際通行的做法,是設定女性佔據政治職位的法定指標,確定女性佔據政治職位的合理比例。可是,這個問題,到今天還不是一個澳門社會重視的議題,要推動,牽涉很多傳統觀念的更新,當中包括兩性的社會角色就是什麼,在「嫁個有錢人」才是婦女最好出路的觀念仍然大行其道的今天,我們究竟容許和鼓勵女性在社會上具有什麼形象和角色?

而且,當時研究的一個重要發現,是大家感覺好像已經非常男女平等的澳門,女性在職位市場的總體地位其實並不高,超過八成(81.3%)受訪女性的職位是一般僱員,只有極少數(0.3%)是受僱機關領導。而且,在2003至2008年澳門人均生產總值升幅超過一倍(100%) 而工資中位數又倍升的五年間,有25.1%的婦女工資完全沒有增長,有2.7%婦女的工資更呈負增長,增長幅度為5%以下的最多,有19.5%,這反映了本澳婦女的薪酬追不上整體的工資增長,不少婦女無法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另一個值得重視的是本澳女性的社會流動問題。當時的發現是,澳門婦女的社會流動速度並不理想:專業人員及領導人員數量在1997至2008年的十年間,累計有小幅度增加,以女性所佔領導人員的比例為例,女性所佔總體領導人員由1997年的15.3%上升至2007年的25.3%,相當於以每年1%的比例增加,按這個增長速度,在所有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本澳領導人員的男女比例至少要在25年後才有可能均等,增長速度相對緩慢。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家庭責任對女性的影響。當時的研究發現,在四成四沒有正職工作的婦女中,每三人當中便有一人是為了照顧家人和料理家務而無法工作,當中有不少是事業正處於黃金時期的25至34歲的婦女,而且,澳門的婦女既是家務的主要承擔者,也同時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支柱,近四成四(43.9%)的女性會將收入的八成及以上來供家庭使用,累計有近八成三(82.6%)婦女會將個人收入四成以上供家庭使用,多數婦女面對的壓力來源均來自家庭,由數據可以推斷,家務責任繁重是不少婦女無法參加經濟活動以至社會事務的原因。

家務責任在傳統上被視為女性的責任,因此,要讓婦女有更平等的機會發展自己的事業,除了提供更多幼兒和老人照顧機構等等以釋放婦女的家庭責任以外,其實同樣牽涉到觀念的改變。當社會上仍然普遍認為男主外女主內才是正道,女性為家庭犧牲個人事業才是美德,女性即使不會因為任何實質的不平等規例而被剝奪工作的權利或升遷的權利,也可能因為傳統觀念而主動放棄或因為職場認為男性才需要高職位而「被放棄」升遷的機會,這個議題,正是最近二十年各國關注兩性平等的運動中的一個核心議題。去年是三八國際婦女節的一百周年,今年是新一個百年開始的第一年,對照文首的纏足會例子,原來,一百年過去了,很多法規上的平等我們都取得了,可是,傳統觀念的影響,原來還在,不知道再過一百年,我們的觀念,是不是可以真的改變──男女的社會角色,可以多元、平等而又互不壓迫與貶抑。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