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第一時間採訪突發新聞現場,向官員追訪公眾關心的議題,記者被阻撓正常、合法採訪的事例屢見不鮮,已非一日之事。但近期最坦蕩蕩的事例,莫過於保安司司長辦公室主任黃傳發「推咪」事件,在一個平常採訪活動中、當被問到中總國慶酒會有警員粗暴阻撓記者採訪時,黃傳發竟突然推開電視台的米高峰,還反唇相譏:那只是記者和現場負責部門的協調問題。有高官「以身作則」, 不難理解為何酒會當日一眾G4警員推撞女記者,在治安警看來,只是所謂「迅速、適當」的回應。
若然高官在鏡頭前公然出手推咪,是坦蕩蕩的具體表象。那近年政府部門應對傳媒的公關策略則明顯仔細得多,手段高低盡見。近年澳門傳媒工作者協會也曾多次公開批評,政府部門作風越趨保守,訊息透明度每況愈下,不少重要的官員活動和工作會議,已不再安排傳媒採訪,改為事後、甚至幾天後才發放新聞稿,傳協多次抗議官方這種單向發佈的方式,剝奪記者的採訪權和公眾知情權,企圖將傳媒矮化為「傳聲筒」。
事實上,過去十年官方發佈的新聞稿數量逐年遞增,由二000年回歸初期的二百五十八份急增至0九年的二千四百六十六份(請見附表)。其中尤以二00六年開始升幅最為驚人,由0五年的五百四十份增加至一千三百九十五份,短短一年間急升一倍半。二00六年這一年份,更是澳門世紀巨貪前運輸工務司司長歐文龍案爆破的一年,此後政府高官多避見傳媒,有事發佈也多只作書面交待,此閉門之風一直在蔓延。
當然,相對回歸前殖民地政府統治下,政府透明度有所改善,至少政府部門覺悟到向公眾宣傳和推銷政策的重要性。過去幾年增聘大批記者入公職當寫手,但即使有多如牛毛的新聞稿,也不代表官員從此能「退居二線」毋須現身為政策解說。一眾精明讀者要注意的是,這些「以xxxx局訊:」開頭、由官方公關代筆的政府新聞稿近年充斥報章版面,內容往往只是報喜不報憂的官方片面之辭,不少記者在當中發現新聞線索,致電發言人跟進政策,獲得的回應大部分也只是「無再多回應」、「新聞稿已說得很多清楚」。
行政長官崔世安甫上任,即開宗明義提出「陽光政府」理念,更突破性地設立「政府發言人」制度,這也是傳媒界爭取多年的目標。可惜的是,發言人制 度能否到位、即時回應傳媒對重大公共政策的疑問?理想與現實還是有一大段距離。一些根本性的處理方式,還需由特首辦開始「以身作則」,其中最典型事例:崔世安上任之初到鄰埠拜訪香港特首曾蔭權,新聞局事前、事後竟然全無通知傳媒,反而澳門記者是從香港新聞處發佈的官方訊息中,才知道澳門的「一哥」過了大海;另一事例,世衛總幹事陳馮富珍年中訪問澳門也是在無聲無息中進行,新聞局只是事後簡單的發佈一張新聞圖片,在「沙士」事件後,區域合作共同應對公共衛生危機、預防傳染病擴散絕不能等閒視之,澳門如何配合,世衛有何看法,是非常有價值的新聞,但難得世衛總幹事親臨澳門,傳媒連往常一樣獲安排拍照、趁機提問的機會的被抹殺了。
新聞發言人制度設立後,立竿見影的作用是至少每個部門有聯絡人和電話可聯繫,但並不等於答到記者的問題。最離譜的是,個別部門保守作風毫無改進,例如只選擇個別「欽點」的媒體介紹主管範圍內的重大政策,若然係光明正大,何須怕現「真身」?
環保局舉行環委會全體會議,宣佈設立環保資助基金,在環保政策上的重大舉措,基金注資額是多少?資助方向和模式為何?公帑將如何有效運用?主事官員竟未能作出解釋,只以事後新聞稿發佈交待;之前大張旗鼓的水價諮詢工作,又做問卷又有諮詢文本,問卷調查結果也只是上載新聞局網站了事。水價加價關乎民生,問卷結果是否將會作為新訂價指標?衛生範疇官僚作風迂腐保守向來已久,發佈食物中毒事件如今也稍有改善,至少肯披露食肆名號,惟此等涉及公共食物安全的事件也未能做到當天發佈,隔一、兩天才見報算是等閒。
之所以說上述種種是經典例子,因為類似情況近年實在多不勝數。這對前線記者而言,新聞訊息的封閉、部門陳腐保守的作風,比起「推咪」傷害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