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儉哲學與音樂──電子音樂科學家孟奇的音樂之道

032 教育不是一盤生意 紙本月刊

文:蘇麗欣

網址:https://aamacau.com/?p=25130

時間:2015年12月12日 11:11

工作中的孟奇(© Li Huajun)

工作中的孟奇(© Li Huajun)

孟奇是國內著名的電子音樂科學家,高中時期就在Attic網站發佈了《FLStudio教程》,之後在Midifan發佈《模擬合成器教程》及《模組化合成基礎教程》等系列教材。他一直進行個性化的音樂創作,2005-06年在 ChinaVibe Records 發行了專輯《山水戀》和《山水·顫》,開創了中國Dnb以及Breakbeat創作的先河;2005年开始進行電子音樂Live P.A.的演出。久聞其名,這次藉著孟老師受邀來澳參與藝穗節的演出及進行工作坊,便抓住機會與他進行了一次專訪,談談他的電子音樂,以及多年來在音樂路上的生存之道。

工作中的孟奇(© Li Huajun)

工作中的孟奇(© Li Huajun)

機器比較聽話

除了是著名音樂人,孟奇也是大學老師,但他主要的工作是設計音樂合成器。相當早慧的他,初中開始便找到了音樂來作為個人表達的媒介,那時開始彈琴、練吉他,聽大量音樂,相當瘋狂。「大概在高中開始使用電腦,也接觸了電子樂器的製作,發現電子音樂的自由度很高,可以一個人單獨完成,對我有很大的滿足感,就開始去做。我設計製造自己的樂器是從2007年開始,因為不太滿足於市場上的樂器,我想做更多的探索。在面對不同的音樂介面時,同樣的靈感及動機都可以產生不一樣的音樂,例如以吉他寫歌與鋼琴寫歌,就能寫出完全不一樣的曲來,所以我想如果演奏的介面更奇怪的話,會不會有新的碰撞,新的音樂形式的表達?我認為這特別值得探索,就開始做以介面為主的樂器設計製作。」

孟奇曾以一句話:「機器比較聽話,挺好的」來表達他跟電子音樂之間的感情。
「我最早開始跟電子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是因為這是可以一個人完成的事,一個人與一個機器的關係,所產生的一種表達,其實『機器比較聽話』是我當時的一個理念,因為機器也可以非常不聽話,機器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可以跟人互動,有自己的規則,人可以適應她的規則,這在不同的過程中都會產生很多種不同的表達,不同的火花,產生不同的音樂。『機器比較聽話』是我最早喜歡電子音樂的原因,但其實她也可以不聽話。以我現在做樂器來說,魅力更大的是我可以把一個機器弄得聽話或不聽話,這就更神奇了。」

令人驚訝的一點是,孟奇玩電子音樂時只有十四歲,在國內的環境裡,到底是從什麼渠道得到啟發的?「還是網絡吧!因為那時候上網不少,能上的都上,這部份的知識都是從網絡來的。」孟奇在九十年代就開始玩電子音樂,當時在國內仍是一件非常先鋒的事情,到底當時聽眾聽到這樣嶄新的音樂有什麼反應?「當時也是有一些聽眾的,說實在的,那時網絡還未很發達,當時曾存在過的那些音樂網站,現在都消失了,現在都Soundcloud了吧!雖然如此,但當時整體的反響還是不錯,只是當時聽的人少,做的人也少,上網的人也不多,比較孤單,不過整體來說也不錯。」

網絡年代,創作靠自學

孟奇是國內積極推動電子音樂的先鋒,他頻繁的演出和製造樂器,多年工作累積下來已見到一定成效。

「成效可說是相當不錯,今年還跟北京一家公司推出一套模塊合成器的視頻教程。模擬合成是聲音合成一個基礎部份,是一種利用電子技術來產生不同音色的方式去控制聲音。同時我也在大學教課,我覺得傳授知識,把自己喜歡的事傳播開來是一件很快樂的事。首先這對我來說是特別好的娛樂,然後成效還挺不錯,現在很多人也在做,電子音樂也逐漸普及起來,大家更著重以科學去製作聲音這回事。不論人接受什麼教育,都可以自由地接受自己想學的知識,在網絡年代,自學能力是最重要的,現在資訊那麼多,可以選擇想學的東西,去了解研究再應用到自己的創作中去,這就是最好的過程了。在學校學什麼,我倒覺得沒所謂,我在大學時學的是德語,也不是這門學科專業的人。」

「非現實現 2015 -孟奇DIY電子樂器工作坊」澳門藝穗節2015(© Terence Saiyan Kuong)

「非現實現 2015 -孟奇DIY電子樂器工作坊」澳門藝穗節2015(© Terence Saiyan Kuong)

「非現實現 2015 -孟奇DIY電子樂器工作坊」澳門藝穗節2015(© Terence Saiyan Kuong)

「非現實現 2015 -孟奇DIY電子樂器工作坊」澳門藝穗節2015(© Terence Saiyan Kuong)

生存空間與發展

一直以來也許我們會有個印象,在國內玩電子音樂會比較困難,尤其在主流音樂的衝擊下,到底獨立音樂的生存環境是怎樣的?

「其實我倒覺得沒什麼困難的地方,因為特別想玩這個,所以有困難就必須要克服,就是這個情況。而高興的事就太多了,比如有用戶用我的樂器去做了特別好的音樂,我就非常高興,全世界都有很多我的用戶,以美國為首。而我是製作樂器為生的,同時在大學教課,教音樂,以及教交互藝術(Interactive Art)。」

「其實獨立音樂的生存環境還不錯,只要你不要拿獨立音樂來生存就成了。如果你是一個專業製作人的話,以我的朋友為例,他們還是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影視配樂人、流行音樂的編曲等,但同時又能幹一些獨立音樂的事,如果只靠獨立音樂來生存,相信在哪個地方都很難吧。」

對於現今國內電子音樂的風氣與發展,孟奇認為「其實電子音樂的風氣在哪兒都差不多,主要是舞曲比較流行,但其實電子音樂是很豐富的,一直都在緩慢地發展著。其實我沒有特別多的想法,我覺得現在環境還不錯,我有一堆朋友在一起玩,大家相互幫忙,相互一塊兒演出。」對於國內電子音樂的未來,他覺得「絕對是越來越好」。他說自己是一個貪玩的人,一直在做著不同的設計,做一些好玩的實驗,在過程中獲得很大的快樂,這就是他的生活方式,以音樂自足。

音樂與生活的哲學

在孟奇的網站中,有一句「儉以養身,簡以養心」。看來這不只是他生活的態度,也同時應用在製作音樂之上。

「我現在越來越喜歡簡單。在設計樂器這個具體的事情上,這幾年有一個特別大的發現,就是如果一個系統的複雜程度比較低,它與人產生的關係也比較豐富。比如鋼琴,因為鋼琴沒有那麼多細位的變化,它不像提琴,可以任意改變音高,但鋼琴不能像提琴般彈兩個音之間的音,但鋼琴曲確是很好,鋼琴曲的表演力並不比提琴曲低,所以說一個簡易的介面,簡易的規格,卻可以通過人的表達去產生非常豐富的表現。如果一個機器的複雜程度或一個介面的複雜程度太高的話,反而對表現力產生反效果,機器的屬性會充滿整個音樂,所以機器的簡單直白是有好處。如果一個複雜的機器十個人用,那麼十個人做的音樂都有點類似,是因為掌握程度非常低,在很短時間內人們掌握不了。所以不是系統的自由度越高表現力就會越豐富,這不是線性遞增的關係。要追求簡單,就是因為簡單是一個大有可為的領域,一個介面,一個簡單的規則,反而會產生出很多不同的表演。另外這是「道德經」中知足常樂的意思,說白了就是:『別窮,但也不需太多錢』,做自己喜歡的事,自我完成的快樂,比賺錢來得多一些,差不多是這個意思。」

(孟奇Meng Qi:mengqimusic.com)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