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路上〉臺灣公民教育的轉型與前瞻

019 愛與和諧,佔領澳門 紙本月刊

文:國立台東女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周威同

網址:https://aamacau.com/?p=12652

時間:2014年11月17日 17:17

澄清及更正啟示:

本文撰稿人為國立台東女中公民與社會科周威同老師,之前誤植他人,特此更正,並向周老師及廣大讀者致歉。

編輯部

2013/ 11/27

**************************************************

 

八十年代解嚴後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讓壓抑已久的社會力量開始反彈,促進政治體制的改革。前總統李登輝曾表示,他推動「寧靜革命」以不流血的方式完成民主化,然而他更關心的是,國人的民主素養、法治精神,能否與民主化的台灣接軌,其關鍵,就是公民意識的覺醒與行動。

目前台灣人民雖已享有普遍性選舉的「程序民主」,但人權教育等「實質民主」的落實更至關重要。台灣的兩大政黨長期以意識形態相互對抗,藍綠各自擁有一批死忠支持者「只問立場、不問是非」;而選舉文化最讓人詬病的是,地方派系把持資源的分配,以侍從主義和賄選來籠絡人民,造成只有關心個人利益的「選民」,沒有關注公共利益的「公民」。318學運標誌著台灣社會對於代議政治的失靈發出空前怒吼,年輕世代開始關心政治、走上街頭的表現令人驚艷。他們正巧受教於2006年改革後的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綱,筆者作為一名公民教師,本文關注的焦點在於回顧公民教育的轉變與教學的反省。

公民教育的轉型
解嚴前的威權體制,公民教育融合三民主義、以及忠黨愛國的民族主義,具體展現「意識形態國家機器」(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的作用,教科書充斥領袖崇拜、反共復國及國家主義等等政治正確。統治者為鞏固政權、控制學生的思想,在大學與高中校園設置軍訓教官,以威權式的管理迫使學生順服。

臺灣公民教育的轉型與前瞻 (1)image1

民主化的公民教育則著眼於自由主義精神和憲政主義政體的相互滲透。除了啟蒙學生的權利意識,更要培養其質疑不合理的現狀與行動參與的綜合能力,公民不再需要消極的服從,而是積極地表達、參與和批判。教育部於2005年公布「公民教育實踐方案」,希望徹底檢討當時校園不合時宜的管理制度,要求學校建立「友善校園」規範,以強化師生公民素養並發展公民行動。

公民教育的內涵與發展
當前台灣已逐步邁向民主鞏固國家之林,公民素養之良莠取決於公民教育,現就公民知識、公民德性、和參與能力等三個面向分別論述如下:

1.公民知識
2005年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將「三民主義」、「現代社會」、「公民」等三科整併為「公民與社會」,從教條式宣導走向社會科學領域的整合論述,以培養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所需相關知識與技能。其回歸專業本質值得肯定,但在執行面卻有兩個隱憂。第一,在教科書市場多元化之後,教師多依賴出版社所提供的教案、教材與題庫,教師自編教材、發展課程的能力有待提昇。第二, 2009年大學入學考試將「公民與社會」納入指定考科,在選擇題型的限制下,恐落入的「考試領導教學」魔咒,而讓公民知識淪為片斷和零碎化的記憶。

2.公民德性
公民德性教育的引導能否形成有效的學習遷移,很難藉由紙筆評量得知。民主國家公民所需具備的人格特質,包括守法精神、理性自制、尊重寬容以及公德心的培育都必須透過潛在課程與生活教育雙管齊下。

公民知識的傳授需要專業的公民師資,然而,公民德性的涵養則需要全體老師的身教。但目前國高中的民主法治教育,無論活動和內容都流於形式化。以教育部所推動的「友善校園」為例,其核心價值雖然著重於人權教育,但各校主其事者多以管理者心態推動學生事務,而班聯會等學生組織未能發揮其自治功能,甚至淪為校方的橡皮圖章,形成公民德性教育的負面教材。

3.參與能力
教育的目的在於促成個人的自我發展,讓學生在具備正確的知識和觀念的基礎上,積極地用行動來改變現狀。因此,中學的公民教育核心要鼓勵學生關心學校的公共事務。首先,我們必須強化班聯會的論述功能,尤其是會議結果能夠被校方接納,並形成決策時的依據,學生自然會產生一種效能感。此外,校方也應尊重班聯會等學生組織,放手讓學生去規劃社團活動。或許學生的意見不夠成熟,但是透過協商的過程,教師可以輔導學生理性表達、容忍異己的態度和技巧,進而達成公民教育的目標。

此外,近年來「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推動「公民行動方案」,鼓勵學生發掘班級、學校、社區甚至是全國性的公共議題。首先是訓練學生分析其成因和現況以掌握解決問題的相關資源,接著學生必須共同討論出可行的改進策略,最後將之轉化成實際的計畫與行動。

教師作為課程的組織與導引者,除了具備課程綱要所要求的專業知識外,更必須扮演「轉化型知識份子」的角色。2014年初,由一群高中公民老師自發性地組織「公民教師行動聯盟」,在面對教育部罔顧「程序正義」的課程大綱微調,積極地串連各校的反對聲浪,並以遞交陳情書、街頭公民課等行動來回應,告訴學生與社會:當我們面對體制的不義,如何作為一個批判行動者的具體身教。

臺灣公民教育的轉型與前瞻 (1)image2

圖片提供:公民教師行動聯盟 江佰川老師

公民教育的反思與前瞻
台灣社會普遍缺乏民主素養,與儒家思想所形成的政治文化息息相關。儒家嚴守一套長幼有序的倫理位階,父母和老師的意見不容侵犯和挑戰,孩子們從小缺乏表達意見的機會,更無助於深化民主所強調平等對話的信念。學生能否建立對於社會責任感和公民參與的態度,與其接受管教的方式有關,根據實證研究,受民主方式管教者的公民效能感高於受權威方式管教者。

杜威(John Dewey)曾指出:學校教育的民主化才能夠使學生在學校生活中認識民主,並通過學校的經驗去養成民主的習慣。唯有改變教育模式與調整文化心態,方能真正落實公民教育,台灣要邁向民主深化,不僅要求制度性安排、或權力分配的公平正義,更涉及社會成員從認知到行為實踐,都能內化民主的價值信念。而民主的價值信念必須透過有效能的政治社會化,新世代的公民教育目標在於發展的人際溝通技巧,培養學生瞭解在多元文化裡容忍異己的重要,進而願意承擔社會責任、促其適應民主生活的能力,以行動來建構一個成熟穩健的公民社會。

訂閱每月紙本
臺灣公民教育的轉型與前瞻 (1)image3

圖片提供:公民教師行動聯盟 江佰川老師

臺灣公民教育的轉型與前瞻 (1)image4

圖片提供:公民教師行動聯盟 江佰川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