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約車軟件鼻祖Uber於2010年面世後即以挑戰之姿,在各大城巿穿梭於法律漏洞之間,向的士行業挑機。各地政府如何接招?當中演繹可謂各有不同:有的全面封殺,成功迫使Uber撤離;有的修法開放網約車巿場,把Uber及其他同類型平台納入規管,讓其與的士業共存;而最常出現的,則是政府落力打壓,司機繼續接客的膠著狀態,正如當下的澳門。
今年10月,Uber登澳滿一周年。在這持續一年的灰色狀態下,乘客的出行方式改變了,Uber司機不再是小眾職業,的士業界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對用家而言,方便快捷坐車就是王道;同時,的士牌照競投價格、的士數量、以至整體表現,環環相扣的生態,亦牽動著本澳交通的另一個死結。對的士嚴厲執法或許可挽回市民信心,但長遠而言,要令公交出行不只是口號,而是每一個市民都願意實行,減少路面車輛,才是政府更需要魄力與決心去面對的問題。
今天的交通困局,不會是Uber退場就得以解決。Uber存廢除了是合法與否的問題外,其實又是否能換個角度去思考,它的出現會否為本澳交通帶來任何改變契機?今期《論盡澳門街》與你分享Uber乘客、Uber司機以及的士司機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