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地舖租金狂升,加租迫遷早已成為澳門新常態。原本是最後避風港的工廈近年變成炒賣工具,奇貨可居,過去四年租金升了三倍有多。「劉十招」之一的「工廈活化」改建住宅計劃,不但壓不住樓價升勢,更間接推波助瀾刺激工廈炒風。今期我們走訪多個藏身工廈的藝團、社企及小型手作坊,看看他們的迫遷血淚史。
工廈與藝術團體的關係總是非常微妙。 工廈曾是藝術家的避風港,低廉租金、充足使用面積、遠離民居等條件孵化出一個個創作力極強的藝術空間。藝團仗賴廢棄工廈的寬容低調,工廈成就藝團的自立自主。然而,藝術⋯
為遏樓市炒風,政府在二零一零年推出「劉十招」,其中「工廈活化」改建住宅計劃當時已惹來批評,指受惠的可能只有少數業權集中的工廈業主,有利益輸送之嫌。結果「劉十招」非但沒有令樓降溫,「工廈活化」的影⋯
去年底本報曾報道,扶康會屬下的社企「心悅洗衣房」好不容易捱到收支平衡,工廈業主表明不再續租,可能面臨倒閉的命運。事隔半年,在不少善心人士幫助下,最近事件有了新轉機。扶康會總幹事周惠儀透露經過不斷⋯
藝團和社服機構被迫進駐工廈,還面臨一個人人都知但不會說口的尷尬處境——這合法嗎?工廈用途、防火條例等一籮筐的法規,對社服機構、演出場地、培訓場所都有嚴格的安全和消防要求,原本只是用作倉庫或製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