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剛過,新年將至。你是否也跟家人、朋友吃過大餐﹖每天,我們留意美食推介,然後不斷大嘆「中伏」;同時,不少知名老店因為種種原因而相繼結業。澳門以美食聞名。一份美味除了是舌尖上的享受,亦是對傳統、文化的珍惜和堅持。但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租金攀升,人手短缺,令一直堅持的食店倍感艱難。美食文化亦日漸褪色。
今期的故事當中,有人為了守護傳統,不斷堅持;有人希望堅持卻被迫無奈結業。究竟「澳門美味」代表的是甚麼﹖又是甚麼有此能耐可令澳門的「美食」日漸褪色﹖伴隨「美味」一起消失的,又有甚麼﹖
一直不能忘記這樣的畫面:小時候過年前幾天,阿婆開始忙過不停,包括刨蘿蔔、剁碎各種食材,包煎堆、角仔,做蘿蔔糕、炸蛋散,還要劏雞煮雞,等着供奉不同神明。我們小孩只能看和幫忙,全部要等過年拜神後才能⋯
「以前澳門的食肆,如果出品味道不好可能很難立足。客人覺得我大把有得揀。但現在情況倒過來。食到不難吃的已經很慶幸。」對於澳門現時的餐廳水準,飲食專欄作家老陳下了這樣的評語。這是澳門人的責任﹖「因為⋯
「資源夠,材料靚,乾淨企理同埋用心做,出來的食物一定係好嘢!」雖然琛哥已經不再經營餐廳,但一講起食物,他始終熱誠不減,一副星級大廚的模樣。事實上,在不到半年之前,他才結束了苦心經營約七年的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