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門年產多少垃圾?而所有被稱為「垃圾」的物體,無論可回收與否,最後歸處是否都是已經爆滿的堆填區?又或為垃圾焚化中心增添工作量?
有關去年(2020年)的相關環境數據尚未公佈,以2019年的數據為例作說明。統計局資料顯示,垃圾焚化中心於2019年全年處理55.02萬公噸城市固體廢物, 按年增加5.3%。2017年為51.07萬公噸,2018年為52.25萬公噸。廢料回收方面,2019年,環保局及市政署全年共回收1,141.8公噸玻璃、 441.8公噸廚餘及304.5公噸塑膠類廢料,按年分別增加173.5%、24.5%及21.7%;紙類(2,589.2公噸)則減少4.0%。環保局於2019年的「澳門環境狀況報告」中稱,廢物資源回收方面,於 2019 年受內地收緊廢物進口政策及金屬類及紙類出口下降的影響,回收率跌幅較大至16.8%,此前十年回收率皆維持在19%至22%之間。
據2017年至2019年的「澳門環境狀況報告」,澳門的「棄置的城市固體廢物量」以及「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整體呈上升趨勢,前者更在十年間增長接近 1.8 倍。對比新加坡、香港、北京、廣州、上海等地,澳門「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最多,但澳門是其中人口最少、面積最小的地區。這三年間,有機物、塑膠、紙張/卡紙都佔據「城市固體廢物的物理成分」的首三位。
除生活垃圾外,山林垃圾及海洋垃圾同樣值得關注。透過本期專題受訪者的分享,期望能為小城減少可能被「製造」的垃圾,思考如何源頭減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