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藝術發展 紀錄在哪裡?
對於澳門過去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藝術發展,其實有很多寂寂無聞,或是風過無痕。澳門的音樂家,除了出生於此的冼星海,還有哪些?澳門的戲劇團體有過哪些?澳門的舞者有受甚麼文化影響嗎?隨便在街上問一個人的話,「沒有」大約是很容易得到的答案,但是真的沒有,還是只是我們不知道?
候任特首賀一誠曾於參選政綱中提到,要「推進多元文化交流合作」,在缺少紀錄、資料整存乃至公開的情況下,我們對前輩走過的路一無所知,也難以深入介紹澳門藝術發展與其他地區的相異與相同。同時,在資料未能方便公眾查閱時,公眾亦難以參與討論,參與構建自己的文化身份。結果是,在這議題上,我們只能繼續安靜,繼續寂寂無聞。
今次專題以劇場界為例,簡述了本地一些現況,但這些現象不只限於劇場界;視覺藝術、舞蹈、戲曲、音樂,甚至各種文化,亦有類似情況出現。如何可以「說好澳門故事」,還需各方共同努力。
就關於澳門藝術作品存檔的情況,《論盡》曾向文化局查詢,局方表示,由本澳民間團體或個人自發主辦的表演藝術活動,由於其作品版權均不屬於文化局,故文化局不具備條件為該些作品進行有關歸檔紀錄。 文化局表⋯
澳門劇場文化學會於2018年曾舉辦以「歷史」為題的研討會,當中提到「書寫劇場的歷史」,也提到政府有舞蹈和戲劇年鑑、澳門基金會和《澳門日報》每兩年會出版一次《澳門演藝評論選》,一些藝團亦有為自己的⋯
澳門劇場圖書室現正進行「澳門劇場文件展」。展場內,靜靜映入眼簾的是白色的牆、白色的桌子、還有上面一疊疊白色的文件夾和信封。逐個逐個翻開,發現裡面都是九十年代的劇場場刊。展覽介紹寫道:文件不會無故⋯
「有時會想,有些事你一直不做,它就會沒有了,確實是影響了和其他地方的對話。」「我覺得任何一個地方,例如現在常說的大灣區,例如香港或台灣,他們都會有興趣去認識現時澳門劇場的一些資料,但如這方面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