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劇場
賀一誠先生,你會買票到黑盒劇場看場戲嗎? 2019年09月4日|文:小草|https://aamacau.com/?p=55959

也可以是環境劇場,也可以是海事工房,或是工廈、舊法院的黑盒劇場。賀一誠先生——不是為了選舉,不是為了握手合照——你會願意買張票,去了解一下選擇在這些場地演出的藝團想說甚麼嗎?   &⋯

給城市人的一課——《氧》觀後感 2019年02月14日|文:喬亞|https://aamacau.com/?p=52231

由「浪風劇社」與葡萄牙「PIA藝術空間」攜手演出的《氧》,標榜「以非語言的方式,透過戲劇式肢體,配合新馬戲團式的高蹺素材,帶領觀眾體驗環境劇場的獨有魅力」。劇組分別選擇了媽閣廟前地和綠楊花園休憩⋯

曾用作祈禱的小屋。
已逝的時代悲憫 以身體作見證 2017年01月31日|文:黑黑|https://aamacau.com/?p=37288

2017年初城市藝穗節期間,霧霾圍襲,天色與氣溫飄忽不定,城市的未來也在一片陰霾之中,然而,藝穗節雖名「城市」,當中卻似乎沒有太多呼應城市處境的作品,就如其它主題模糊的「節慶」活動,充斥政府官方⋯

《褪Regression》
從哪裡來?到何處去?──記《OFF | SITE 在場 2016》 2016年11月8日|文:黑黑|https://aamacau.com/?p=35245

第三年看《OFF | SITE》的演出,今年同樣選了一個非常值得挖掘的老區──沙梨頭。 沙梨頭是一個充滿歷史和故事的街區,曾盛極一時的造船業、木材行、䶢魚海味店等,甚至早期的賭業和色情行業,都曾⋯

Off|Site・在場2016 在地創作及演出
走在街頭 OFF SITE 在地創作讓藝術走進社區 2016年10月26日|文:大舊(投稿)|https://aamacau.com/?p=34953

對藝術工作者來說,尋找有獨特性的題材似乎是創作離不開的條件,而一個有著自身歷史和生活年輪的社區,本身就是一個獨特題材,同時也是一個載體,成為澳門環境演出的最好場域。而老社區的保育也不是只有歷史講⋯

(攝影:郭瑞萍、張楚誠)
「OFF|SITE 2015」 的藝術在地實踐: 從關前街到祐漢 2015年11月10日|文:黑黑/受訪者: 郭瑞萍、林嘉碧、莫倩婷、張楚誠、鄺天樂|https://aamacau.com/?p=23685

2013年梳打埠實驗工場開始了「OFF | SITE」的創作演出計劃,在澳門街頭巷尾選定的場域中進行在地的創作發掘及表演。首個演出是2013年在永福圍、關前街至工匠巷一帶進行,創作人們細密而用心⋯

《舞.生態──失溼》演出照/攝影莫兆忠
走到時代的轉角處──記2014澳門城市藝穗節 2014年12月9日|文:譚小西(台灣,「澳門城市藝穗節」駐節藝評人)|https://aamacau.com/?p=13261

第一次走進澳門城市藝穗節,正好遇上民政總署主辦的最後一屆;襯著對岸香港佔中運動的烽火,好像近距離地目睹時代轉變的瞬間。有幸觀賞今年澳門藝穗近九成的節目,為了不愧於這半個月的旅程,我試著在今年藝穗⋯

Candy於2012年透過文化中心的交流計劃認識Kitt,在她的指導下創作在地作品;雖然今次Candy沒有演出,但會向Kitt偷師如何指導學生。
OFF | SITE – 在場: 身體與感官再練習 2014年11月17日|文:王郊|https://aamacau.com/?p=12638

跟本地舞者郭瑞萍(Candy)與丹麥藝術家Kitt Johnson的訪談現場是工廈內的一個偌大留白空間。外面的世界是祐漢公園、街市和被一幢幢舊樓包圍,內外有著強烈對比。在這個錯置的時空下,似乎更⋯

留一抹晚霞在心中——記《水岸街童》 2013年11月20日|文:黑黑|https://aamacau.com/?p=5538

在同時有賽車的周六下午四點多擠上一架5號巴士,我和女兒在漫長的塞車中睡著了,三個人你倒過來我倒過去的,昏昏沉地終於到得下環街市一站時,已經過了5點(演出開始時間),這段路竟走了接近50分鐘,以至⋯

故事就在轉角處 2013年10月22日|文:黑黑|https://aamacau.com/?p=5106

以“Site-specific” (在地創作)方式進行的作品,場地選擇往往就是主要內容,作品在場地的特質上有機地構建起來,自然融入環境特質和地方感情,成為很“入肉”的獨特呈現,這就是“在地”的吸⋯

內容與身體,自由與制約 2013年10月8日|文:黑黑|https://aamacau.com/?p=4966

剛過去的兩個周末,都看了戲,便想着要來記錄一下。 接連兩個周末上演的,是足跡一年一度「小劇場演書節」的兩個作品。 每年「演書節」足跡都會特選文學作品為核心,鼓勵年青創作人發表個人的獨腳戲作品。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