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本月刊

自2013年5月開始,《論盡》開始發行紙本月刊,力求豐富多樣,其中包括專題報道、時事分析、藝文評論、人物專訪及特約專欄等。我們秉持著獨立、公正、客觀的原則,對社會事件和議題進行深入探討和分析,為讀者提供不同的觀點和思考。我們深信媒體的力量,希望通過我們的報導,為澳門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實體紙本可在連結內的販售地點購買,或訂閱我們後取得電子版 PDF;亦可透過網站直接瀏覽過往所有文章

024 用垃圾再填一個澳門
024 用垃圾再填一個澳門

—〖封面專題〗用垃圾再填一個澳門
賭場派不完的膠水樽、吃不完的自助餐、送不完的膠袋,還有源源不斷每日新增超過1240公噸的生活垃圾。這裡,超負荷的不光是人,還有隨之而來的各種廢棄物和污染。絕大部分垃圾只能推進焚化爐,全澳惟一的建築廢料堆填區已經飽和。官方正計劃在台山廣海灣再建一個三十平方公里的墮性建築廢料堆填區,差不多有一個澳門咁大!用垃圾再填一個澳門,肯定比用錢再建一個澳門還要快。

—〖藝文爛鬼樓〗拼貼「閱讀在澳門」的新版圖
澳門無論要提升人文素養,抑或像近年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閱讀都是基本功。而讓社會重視閱讀,需要全體居民的努力,當中建立一個從作者、編輯、出版商、圖書館、閱讀輔導員、報刊的書評版,到讀者所形成的流通網絡,更是推動閱讀和寫作氛圍的動力所在。

—〖綠色生活〗澳門的樹二:市民與樹木
樹木總是城市裡不可或缺的一員:站在路邊吸收廢氣,炎夏的烈日中提供綠蔭,給緊張的都市人帶來安撫。他們安靜、順從,任由城中人決定命運。如果,這個城市的人重視維護記憶和故事,那麼,樹木們就會被用心對待。

—〖人物專訪〗交通達人劉冠傑
交通問題一直是澳門市民關心的社會議題。在輕軌通車無期的今天,我們很大程度上還是要在巴士、的士和私人車輛之間作出選擇。另一方面,近期澳門以及周邊機場的發展也值得我們關注。除了業界和一般使用者以外,鍾情於這些交通工具的朋友又有什麼看法?

—〖社區起義〗讓書留傳 讓情流轉
「每當你分享時,閱讀其實豐富了很多。」澳門中央圖書館館長鄧美蓮也把其讀書之樂娓娓道來。「閱讀,是一個跟自己獨處的時間;是跟自己對話,亦是跟書的內容對話,這是一個思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切入點,所得到的啟發亦會不同。對方會從同一本書,看到另一些事,這往往令你意想不到。」

每月一號出版 定價:MOP$5 / NT$ 45

文章數:11
023 誰拔了社工的翅膀?
023 誰拔了社工的翅膀?

【封面故事】
理想與現實,社工等於派禮物?
今期我們將訴說一個個社工的真實故事,在政府大灑金錢背後,為何前線社工的無力感與日俱增?想幫的人還是幫不了,有的甚至心灰意冷離場?為何政府投放越多資源,社會服務反而變得浮面、短視又勢利,只能跟隨官方資源起舞。是誰拔掉社工的翅膀?令他們變成一群終日埋首文件、跑程序、追資助、趕Qoute的「業務員」?
X
【人物】
誰拔了社工的翅膀 —— 兩代社工對談
【社區起義】 同是喵狗守護人
甘地說過:「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就看它怎麼對待動物。」當我們的立法會議員將動物的生命視作「低人一等」,民間多年來一直有不少有心人想盡辦法救助流浪動物,透過網絡連結的力量,動物義工籌集更多資源去進行拯救行動,謹以今期專題向他們致敬!
【綠色生活】古樹十年,今昔對照-澳門的樹(一)
對於樹的保護,我們有許多疑問和不解,而這些都是對城市發展相當重要的問題, 因為從對樹木的保護方式中,便可以看到這個城市的人文素養與對文化的重視程度, 究竟如何。 接下來,《論盡》將分幾期探討有關澳門樹木的問題,望能引起當局及市民更多關注, 更望能儘快為保護樹木而立下具約束力的法案,使小城的樹木能受到適當的重視, 願鬱鬱蔥蔥之景,長伴市民身旁。
【藝文爛鬼樓】
教育在日常(二)—「鄉師自然學校」與「種籽計劃」
我們前往香港鄉師自然學校,參與了由師生家長共同籌辦的「屯屯市集」並與小雨校長進行訪談,了解學校如何 進行不以「達標」或「訓練」為教育內容,而以自然為師、讓孩子們敬天愛人愛 生命,又是如何在教學中讓孩子們獨立,建立民主自治的校園氣氛,驚見體制外 教育工作者的教學熱情;同時,十位臺南「種籽計劃」的志工教師來澳,分享在本澳少見的大學生志工團隊,分享他們如何察覺城鄉差距的教育問題,然後從社區需求設計與制式教育不同的教學內容,促使臺南玉井的小學生們找到自己與社區的聯繫,發揮孩童個人的影響力。

售賣地點:http://aamacau.com/?p=7737
訂購表格:http://aamacau.com/?p=3847
廣告聯絡:[email protected]

文章數:15
022 一同愛
022 一同愛

【封面專題】
澳門同志究竟有多少?雖然無法掌握準確數據,但根據聯合國一項研究推算,每個地區大約有百分之三至五的人口是同志,放在澳門,估計約有萬五至三萬人。當他/她與你擦身而過,你們又是否感覺到他們的存在? 是否願意以最大的包容將他們當成一般人看待?承認他們擁有平等的權利去愛與被愛。

【藝文爛鬼樓】
「填鴨式」課堂教育、遍地的補習社、缺眠的眼神,澳門的孩子非常忙碌,厭學者更普遍存在。難道我們的孩子只有一個選擇?或是只能被所謂「正規」的教育體制所選擇?

【人物專訪】
「叛逆」可能是很多人對台灣導演王墨林用得比較多的形容詞──「一生都被視為叛逆分子的他,自比為心靈流浪漢的他」,王墨林。

【社區起義】
「把不再需要的物品送給需要的人,除可減少浪費,更是一種分享。」「免廢活動」創辦人之一的米米道。

【遛躂澳門街】
這是澳門很美的一角。粉綠色的古老劇院,伴着一棵百年榕樹,幽靜的佇立,與斜坡下的人頭湧湧形成強烈對比。

售賣地點:http://aamacau.com/?p=7737
訂購表格:http://aamacau.com/?p=3847
廣告聯絡:[email protected]

文章數:19
021 我們病不起
021 我們病不起

澳門醫療服務百病纏身,澳門人也不能輕易病,求醫過程分分鐘如同賭大細,就看你的彩數。「光輝五年」改革從何說起,是想像中政績工程?還是已變得罕有的仁心仁術?今期專題將檢視公立醫療服務的病因,揭開血汗醫院的驚人一面,了解醫患關係為何日益惡劣,認清公立醫療政策的盲點,希望真正的改革由此起。

【人物】憑一句「醫療建設最光輝五年」打響頭炮的新任社文司譚俊榮,還未履新網站已經打開門做生意,上班頭一天即拋出「兩日內回覆質詢」的承諾,先聲奪人,確實嚇親唔少人。市民收到這張醫改期票只是半信半疑,當係「袋住先」,但都好奇為何有官如此「敢言」?到底是強人還是狂人?多年積習的官僚文化能否被他一手推開?

【綠色生活】從家居種菜開始,一起過有機生活!「甚麼是有機?」現在似乎小學生也會瑯瑯上口:「無農藥,不用化學肥料⋯⋯」然而,市面上有很多食品都標榜著「無化學肥料、無化學殺蟲劑、不含農藥、無公害、無添加、有機肥栽種、堆肥栽種、水耕蔬菜、綠色食品等,是否都可視為有機?那麼,有機農業到底是甚麼?

【社區起義】 石排灣家訪記——習大大看不到的樂群樓故事,前陣子,一班青年義工趕在聖誕前夕到石排灣社屋樂群樓探訪,希望為一些單親家庭送上愛心暖意。這次探訪印象最深刻的是,無獨有偶,令這些家庭支離破碎的,正是澳門引以為傲的博彩業。

【藝文爛鬼樓】「我城」策劃的《摩登的線條》澳門現代建築地圖出版了。打開這張這手繪地圖,看到這32棟建築物的時候,切實地感到這些美麗而獨特的建築好可能將有一天/ 已經消失眼前。這是一次充滿意義的出版,既補充了現代建築資料整存的一些空白,也揭示了保育關注的嚴重不足。但願這將是問題得到重視的開始。

售賣地點:http://aamacau.com/?p=7737
訂購表格:http://aamacau.com/?p=3847
廣告聯絡:[email protected]

文章數:15
020 這十五年,你幸福嗎?
020 這十五年,你幸福嗎?

【封面專題】
〈回歸十五年專題〉
人生有不同軌跡。當有人拼命想出逃,逃離這個充滿異化感的小城,卻有人揮別台灣生活的小確幸,舉家遷回澳門。沒想到遠觀的燈火璀燦、繁華盛世,置身其中卻只是夢一場。
〈大換班〉
第四屆特區政府領導班子大換血,是回歸十五年來首次、也是最大規模的換班。十名主要官員僅審計長留任,其餘均是新人。如此大刀闊斧的人事調動,帶來的將是施政新氣息還是「一蟹不如一蟹」的困局?

【藝文爛鬼樓】澳門獨立電影發展,不止十五年。要觀察回歸至今的文化環境,要選一種藝術類型作檢視的話,首推自是電影。電影最能讓人對一個地方產生想像,有如城市的一面鏡子,尤其在急速變化的地方。

【人物專訪】十一月初澳門球壇發生一樁喜事:尚未滿廿二歲的梁嘉恆,成為澳門首名加盟香港超級聯賽的職業球員,這不光是他足球事業上的一個里程碑,也標誌了澳門足球界新的一頁。

【歲月留情】新的土地陸續開發。地的名字是「和諧大馬路」、「樂居大馬路」;新的大學城開學了,學生踏着的,是「大學大馬路」、「中央大道」、「強身大馬路」……當官方力以「中葡交流平台」為目標,以「中西文化交融」作賣點,小城的街巷之名實浮露出對官方方向的淡淡叛逆。

售賣地點:http://aamacau.com/?p=7737
訂購表格:http://aamacau.com/?p=3847
廣告聯絡:[email protected]

文章數:16
019 愛與和諧,佔領澳門
019 愛與和諧,佔領澳門

【封面專題】香港「佔中」就像一面鏡,投射在部分澳門人心中,是當年政改諮詢的荒誕與無力,心中隱隱作痛。河蟹橫行,「愛國愛澳」佔領澳門,從夢中驚醒的靈魂自此選擇了不一樣的人生。

【藝文爛鬼樓】整個10月就在每天追看着香港雨傘運動的新聞中度過,在牽動人心的事態發展中,有民眾自發建構起來的抗爭文化,還有各種新的創造每天都在廣場上出現,儼然已建立起這一代香港年青人的自我認同和文化認同。

【人物專訪】本期《論盡》找到澳門出生,正在台灣修讀電影創作,新執導短片《少男的祈禱》剛獲第四屆印度「班加羅爾國際短片影展」「國際競賽」首獎的周鉅宏,分享他的求學歷程、生活和創作心得。

【歲月留情】「無所謂,對我無影響。我新鮮即造即賣,總有人喜愛現場人手造的,熱騰騰的花生糖。」在新馬路擺檔三十年的車仔檔檔主健叔神態自若,彷彿連鎖店的擴張存在於另一個時空。

售賣地點:http://aamacau.com/?p=7737
訂購表格:http://aamacau.com/?p=3847
廣告聯絡:[email protected]

文章數:22
018 白色傷痕,莫失莫忘
018 白色傷痕,莫失莫忘

【封面專題】公民暢所欲言,說真話,聽在當權者心中,往往會變成刺耳聲浪,甚至招至無情反撲,被瞬間窒息。
歷史提醒我們,自由並不是必然。歷史更不應忘記,一代又一代抗爭者為推動民主、公民社會進步的犧牲和努力。翻開塵封的記憶,近代澳門經歷過一段真正的白色恐怖時期。就在二十五年前,一班堅持平反六四的大學生和民聯會成員,陸續受到左派力量的高強度社會打壓,暴力威嚇、經濟封鎖、一夜失業,連家人也受到牽連,誓要將異見者迫至毫無立錐之地。在這時代的漩渦之中,有人被迫急流湧退,有人最終流落異鄉,有的潦倒一生,也有人堅持下來,繼續擔起民主旗幟。
那年春夏之交,抗爭之火已深植一代澳門人心中,靜待嚴冬過後再發新芽。

【藝文爛鬼樓】8月尾9月,白色恐怖赫然降臨小城,強權先要人噤聲,控制表達,在此人心漠然與惶惶對峙之時,劇場裡的強光照射之下,却先後有3個演出與敏感話題扯上關係──《雲端》、《藥》和《再見唐吉訶德》,當中對政治高壓下理想的追求、人心變異等,皆作出描畫和反思。這可能是一次不約而同的巧合,也可能是劇場人對社會緊張氣氛的敏銳回應。每個演出都是一次當下心靈的呈現,不僅顯示了創作人對小城未來的關心,更是對生存信念的莫失莫忘。

售賣地點:http://aamacau.com/?p=7737
訂購表格:http://aamacau.com/?p=3847
廣告聯絡:[email protected]

文章數:13
017 絕對權力 絕對腐化X公園之殤
017 絕對權力 絕對腐化X公園之殤

集體式的表忠、被事先篩選的民意、被揭發大量灌水的簽名表格,對異見者的極盡打壓,一幕又一幕重現眼前,二○一二的政改假諮詢如是,二○一四的特首小圈子選舉如是,這場被特權階層玩弄於股掌之中的鬧劇在小城再度上演,猶如夢魘一樣揮之不去。

可笑的是,在千人一面的擁戴背後,特權階層對絕對權力的自信,多麼不堪一擊。莊嚴神聖的特首選舉豈有可能被民間的影子選舉所沾污?可怖的是,手握權力者為了掩飾心中虛怯,龐大的政治機器瞬即啟動,不惜以「法治」之名,踐踏「法治」,就為了「民間公投」四字。官方肆意扭曲法律,警察化身政治打手,四出圍捕無辜的人。原來在澳門,只要被盯上,只要被認為是犯了政治上的大不諱,毋須犯法也可以隨時被拘捕、被檢控。人治凌駕法治,一個白色恐怖的社會隨時走向極權。

民主有多可怕?絕對權力才是最可怕。

【藝文爛鬼樓】公園是我們的:這一次的公園專題,是基於一種危機和迫切性:近期的氹仔公園變加油站,以及政府不理民意,仍要在黑沙環公園建輕軌事件,公園,城中本就畸零的空間,很可能再次成為社會發展下的犧牲品。

【人物專訪】帶領「博彩最前線」的慓悍小將楊晚亭,面對不斷的抹黑、打擊、分化,如何自處?對付「無間道」他又有哪些過人的策略?今期我們將了解楊晚亭的「抗爭哲學」。

【歲月留情】品芳餅家低調地座落在十月初五街。看其底色粉紅的招牌,簡單的裝潢,實在很難想像餅家已經開業八十年。然而一份泛黃的1974年華僑報暗暗證明了餅家的年歲。

【旅遊專題】從同善堂前行數十米,便來到「上架行(音:航)會館」。金色的大字、灰色的青磚,抬頭一看,上層卻是黃色的外牆和綠色的窗框,有着五六十年代廣東騎樓風格,與下層的中式古廟外觀明顯有別。

X
每月一號出版 / 定價:MOP$5 / NT$ 45
廣告聯絡:[email protected]
網上重溫:http://aamacau.com/topics/press/
訂購表格:http://aamacau.com/?p=3847

文章數:13
016 知識份子的吶喊
016 知識份子的吶喊

【封面專題】當澳門人還在為「光輝五月」而高興的時候,政治權力的黑手已經伸向培育社會棟樑、為社會良知發聲的大學之中……三大院校的七個學者,從口頭警告、降職、停職停薪到被辭退,對學術研究空間早已狹小的澳門學術界毋寧是一大打擊。但這不也是一個機會,透過多位學人擲地有聲的宣言,教我們重新認識知識份子面對權力應有的精神和態度嗎?

【藝文爛鬼樓】為什麼文創(五):文創專題的最後一期,今期專訪5名動畫和多媒體設計師,了解新媒體的發展狀況。總結之前多位創作人對話:獨立音樂人、時裝設計師、電影創作人、平面設計師等,他們所面對的現實,也反映着今天發展文創需要解決的問題。

【人物專訪】陳小嫻,丈夫是漁民世家出生,而她是在22歲的時候,從內地到澳門工作,剛領取澳門身分證7年。隨著澳門漁業的式微,陳小嫻這一輩的漁婦,也許就成為本澳的末代「水上新娘」。

【歲月留情】揭開店內一本本塵封多年的書籍。而老闆總是坐在小店的角落,感嘆的看著門外的途人。小店名為全記舊書,而老闆全叔每日等待的,則是願意進入小店淘寶的客人。

【旅遊專題】新馬路發展迅速,許多昔日的老店早已消失。外觀獲保留,內裏仍然堅持營運「老本行」的,少之又少。同善堂這本土老品牌是其少數之一。

X

每月一號出版 / 定價:MOP$10 / NT$ 50
廣告聯絡:[email protected]
網上重溫:http://aamacau.com/topics/press/
訂購表格:http://aamacau.com/?p=3847

文章數:18
015 庸官當道,誰可改變? X 就是不服從
015 庸官當道,誰可改變? X 就是不服從

【封面專題】

1. 如何讓新政府馬車跑得快?即使較早前說要尋求連任的行政長官近日面對日益強大的民間壓力, 身體欠安, 但目前似乎沒有可以替代的人選。特區政府拉馬車的幾頭大馬有些已經工作了三屆, 成績卻又不怎樣。 新一屆政府, 要不要多隻馬來幫忙?會有哪些新馬上場?不過新馬質素不提高、 態度不改變, 體形繼續臃腫還要勾心鬥角, 加上馬具陳舊, 又如何跑得快?
2. 由港人自講:「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不易妥協基因。

【人物專訪】五月三十一日,「金光羽戰」首場,一位拳手僅以五十六秒就擊敗了來自印尼的對手,取得四連勝!這不是別人,而是「澳門出品」、二十四歲的吳國權。

【歲月留情】現時依然堅持營業的「嘉倫製衣廠」,在賭業獨大的趨勢中,我們似乎漸漸遺忘昔日的「手作工業」何等發達,星羅棋佈的工廠,總有一間在附近。從事製造業四十多年的「嘉倫」霞姐帶我們細說當年。

【藝文爛鬼樓】為什麼文創(四):今期我們與多位不同資歷的本地平面設計師對談,了解行內的真實狀況,在澳門做平面設計究竟是「使得千里風」還是「痛也說不出」?

【旅遊專題】澳門人對議事亭前地的感情是複雜的:廣場每天迫爆遊客,交通水洩不通;昔日熟悉的老店一間一間的關門大吉,換成了名貴的外來品牌。這地方,澳門人該愛?該恨?還是已經麻木了?

X

每月一號出版 / 定價:MOP$10 / NT$ 50

《論盡》售賣地點:http://aamacau.com/?p=7737

訂購表格:http://aamacau.com/?p=3847

網上重溫:http://newspaper.aamacau.com/

廣告聯絡:[email protected]

文章數: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