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輪疫情自上月18日爆發至今(3),本媒收到不少市民反映,不同群體面對的種種「疫境」,尤其從媽媽、孕婦及醫護前線申訴看來,由防疫措施造成生活上困難或感染風險,市民似乎只能自求多福。
嬰幼童被處於感染風險環境中 「插完又插」 父母擔心、心痛
響應當局的防疫政策,大部分居民自覺配合,然而如弱勢、嬰幼兒等的人群,必須依賴看護人才可配合政府的防疫措施。自疫情爆發後,三次全民核檢、多次自我快篩,老幼婦孺、身心障礙者都是「插完又插」。對於未能接種疫苗、未習慣配戴口罩、缺外出能力的嬰幼兒,竟因核檢而須處於具有感染風險檢測站內,家長莫不感心痛、憂慮。
不少家長形容,嬰幼兒如同「裸奔」般到達核檢站等高感染風險地方進行核檢,更別談當局發放的物資未必適合嬰幼兒使用,當局應考慮豁免幼童檢測。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家長亦有同樣訴求,望當局考慮這些小朋友的需要。
有家長反映,在今波疫情的第二次全民核檢中,由於幼兒與同住家人同為「10混1」樣本呈陽人士,故須送往澳門蛋進行覆檢。即使幼兒已長時間配戴口罩,仍須與潛在陽性人士共處同一空間將近11小時。即使幼兒在當時覆檢呈陰性,但三天後出現病徵且快檢結果呈陽性,批評當局未有考慮澳門蛋的檢測環境對幼兒造成的感染風險。
亦有市民反映,特殊需要學生亦有同樣困難,部份不明白或無法理解核檢過程,且每次都會對於核檢所衍生的不適作出極力反抗,這樣增加自己與醫護人員感染的風險。部份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在疫情以前除上學需要,其餘時間都待在家中,疫情期間更加足不出戶,認為當局在考慮豁免幼童檢測時,亦須顧及有特殊需要的學生。
除了參與全民核檢,在今波疫情中嬰幼兒同樣須進行快篩,惟當局所發放的部分抗原檢測棒比嬰幼兒的鼻孔還要大,曾有家長為嬰幼兒進行快篩時造成流鼻血。
有孕婦向本媒反映,在是次疫情期間一直擔驚受怕,少出門。但由於自己第二輪全民核檢中因「10混1」樣本呈陽,及在其後「6混1」樣本呈陽故被要求去澳門蛋做檢測兩次。
而該名準媽媽又質疑澳門蛋並非一個安全的檢測環境、有關防疫措施亦不足夠。她希望當局能有實質舉措減低孕婦在候檢時感染風險。
醫護前線「疫境」衛生當局可同感?
本輪疫情至今,先後有衛生部門的醫護、治安警、消防等人員受感染。然而,面對這些感染個案時,特區政府每每很快地以本澳疫情的感染來源較多,分析認為個案人士曾於社區內活動,指出這些個案非由工作期間受感染。
曾有在公立醫院急診工作的醫護及家屬向媒體反映,急症室醫護人員心理俱疲。除工作量增加、擔心感染外,還要疲於每隔48小時的核檢,狀況亦正處於「爆緊煲」中。
疫情期間大部分醫療機構暫停公共服務,有急診工作的醫護指出,現時急症室如同戰亂地一般,而特別急診曾收逾百人,但只得一或兩個人員默默承受工作。當局在回應有關問題指,會調配人手確保急診服務,亦歡迎醫護前線反映問題。然而,特區政府又表示,正分析疫情數據,研究下一步抗疫工作是否需要國家支援,實在令人憂慮本澳醫療系統是否已處於隨時「爆煲」狀態。
前線的抗疫人員,尤其醫護等前線,面對的感染風險定不少,當局應思考如何減輕工作人員壓力,而非只做「門面」工作。
事前缺評估?措施朝令夕改
於6月20日本澳多個自費核檢站大排長龍,皆因當局宣佈自7月1日起,要求博企及地盤工人均須持有48小時核檢陰性證明才可上班。故不少市民被雨淋完又曝曬都只為一檢,以便返工。
高溫下,市民在人口密集的青茂及工人球場檢測站候檢兩、三個小時,情況亦曾一度出現「迫爆」和混亂。當局在當日下午兩時許宣佈取消該措施,其後又解釋稱因應情況,宣佈取消博企及地盤工人核檢要求。
網上相關影片顯示,當日關閘工人球場核檢站一度出現混亂,排隊人士之間以「身貼身」的距離湧入核檢站,在場的工作人員如何呼籲都不管用。
坊間罵聲四起,批評政府安排混亂,造成工人與重點檢測人群聚集,要求市民防疫但措施不切實際。
疫情熱線打通如中奬? 電子平台查詢回覆千篇一律
衛生局局長羅奕龍稱疫情記者會並非清談節目,「唔好浪費時間去討論個案」,市民若有意見疑問想向局方表達,可透過當局的渠道反映。但有不少市民反映,即使應變協調中心查詢熱線增至24條亦經常接不通,而電話熱線及網上平台對查詢的回覆都大同小異地稱會「上報轉達」。
有市民稱,完成核檢後健康碼未有「轉碼」且紀錄不翼而飛,故致電到熱線查詢,惟員工一股怨氣地接起電話,對事主的情況表示「明白嘅」,會跟進和上報相關部門處理。其後,事主及其遇到相同問題的家人向電子平台查詢及寫下有關問題,惟事件解決了仍未見平台有正確回覆,除了四封相同答案的回覆。對於平台操作,該市民直斥「廢嘅」。
每當防疫措施被質問時,特區政府多以重複解釋政策以安撫市民,沒有直視問題及解決問題。政府若真心聆聽民意便會發現市民亦並非無的放矢,而是因為日常生活被嚴重影響、甚至危及安全才提出問題以及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