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專題:這些年,那些年,我們的塔石球場。

014 不可改變的特首選舉 X 澳門人的六四 疊石塘山事件簿 紙本月刊

文:唐吉/攝影:GINO/舊相片提供:陳永漢

網址:https://aamacau.com/?p=8952

時間:2014年06月15日 22:22

若是平日,這兒早上只有路過的寥寥幾人。夜裏,這兒則有不少南亞人士聚集,喝喝啤酒,唱唱歌,閒聊生活;青年人踢球,小朋友踏單車,大人則在遛狗。如若烈日當空或是傾盆大雨,這兒更是人跡罕至。然而周末一到,這片廣場便會立刻熱鬧起來。政府、社團在這舉辦着各式各樣的嘉年華活動,洋溢着歡快的氣氛。而這片石子鋪砌成的廣場,曾經,是一片青綠的草地球場。

前世

球場生涯80載

塔石球場建於1923年,故絕大部分澳門人對此地的記憶,皆是球場上的日子。一些五十年代的舊照亦不斷默默作證:塔石曾是球場。不少澳門人曾在這草地進行曲棍球比賽及足球比賽。後來塔石球場不斷改變。在許多七十後、八十後記憶中,塔石已是籃球場及足球場。

「我是當年最後離開塔石球場的人。」現在於香港工作的馮智恆(椰菜)這天回到塔石。當年在球場附近上學的他,自初中開始便不時到塔石球場打籃球,直至高中畢業,也就是球場被拆的一年。「球場關閉前的一晚,我跟朋友來打球,於是成為最後離開塔石的人,看着它熄燈、關門。」椰菜娓娓道來。「坦白說,不捨得的。因為許多年來都沒想過它會被拆。在籃球場的最後一晚,大家不斷向籃板射球,一邊說:你快拆了!射你!以後沒機會了。然後在球場中心射三分。到現在我還留着那段片段。」

球場是永遠年輕的。在球場上,我們見證青春,見證成長:初戀男友的球賽、不打不相識的友誼、汗水、淚水、榮耀……陽光下,雨水中,一切一切都在球場上發生。「我第一次入樽也是在塔石!」椰菜還清楚記得,「那是某個夏天的下午兩三點,在塔石,太陽很猛,球場都沒有其他人。我就拿着球在場中間向前衝,手碰到籃框,球卻不知去哪了。於是又再拾起球,來來回回很多次、無數次、數不了多少次,就是練入樽。」看着他自顧自,一臉自豪的說。「那是人生最好彈跳力的時候。後來胖了就入不到樽了。哈哈。那是中五學期尾吧。」十年前了。

2005年,政府開始把塔石球場改建成廣場。大約是因為同年秋天便到香港升學去,間中才回澳,椰菜坦言「其實都現在我也不知道這廣場用來做甚麼的。」「有年新年我帶了香港的朋友來澳門,經過這兒的年宵。那12生肖很『核突』。我們開心的玩了15分鐘。記住,是15分鐘。這麼大的廣場,我們玩了15分鐘就完了。這廣場對我們的價值就是那15分鐘。」「你問我,一定會說球場較好,因為我有切身利益。」兩個露天的大籃球場拆掉了,廣場打不了球,但在旁邊有一個小型的室內場,有冷氣的。「但人太多,多到『痴線』!週末去那邊『跟隊』便知道了。十幾隊跟半個場,等兩個多小時打15分鐘,如果輸了又要再等。」

「時代在發展,城市不斷在變。」椰菜最後說道。「既來之,則安之吧。」

002 003 001

今生

我是週末好去處

今天,塔石球場已輪迴轉生,成為塔石廣場。有別於許多九十後,千禧後的回憶,塔石不再是一個各區的年輕小伙一起揮灑汗水的球場,而是政府及各大社團舉辦活動的地方:電力同樂日、三八婦女嘉年華、今年文化局藝術節的開幕音樂會、葡國Fado演唱、回歸日舉行的拉丁城區巡遊終點站……

平日安靜的廣場,每隔四五天,亦會熱鬧起來。例如剛過去的五月,這兒便一連兩個週末舉辦了塔石藝墟。來自兩岸四地的手工藝品,琳瑯滿目,吸引了不少遊人。「塔石很好。地點較中心,人流較多。現在大家都知道塔石藝墟了。」參加了塔石藝墟的本地畫廊KanGallery說。「我們負擔不起舖租,主要靠網上銷售以及塔石藝墟。」KanGallery的作品主題以本地景色為主,有石街、路環船廠、棚屋等等。即便這週末大雨連連,以小城景色為主題的明信片也賣得不俗。

齊集於此,兩岸四地的手作人亦因藝墟而拉得更近。參加塔石藝墟的外地手作攤位都得到政府免費住宿及交通資助。手作人和喜歡手作的,不論地域,都因藝墟而建立了聯繫。「曾有澳門人看到我們的產品後,特地到我們香港的店上課。」已多次在藝墟擺攤,來自香港的皮革手作店 LCM Leather笑着說。「他們很有心!每個星期風雨不改的來。」說着說着,被藝墟的各個小攤吸引的幾位香港遊客也逛到了LCM Leather 的帳幕下。本地及外地樂隊的歌聲,亦熱烈地散播在塔石藝墟的空氣中。

昔日不少團體的活動地點,是議事亭前地。今日,議事亭前地已成為遊客熱點。活動的場地以及本地的立法會選舉宣傳,亦接着由議事亭前地,移師到塔石舉行。今年五月廿五日,塔石廣場亦成為反對及支持《候任、現任及離任行政長官及主要官員的保障制度》遊行隊伍的出發點。由此塔石也就賦有另一角色──不同意見的表達平台。逾二萬位反對法案及五百位支持法案的人士分別於塔石起步,表達出自己的聲音。烈日下,反對人士身穿白衣,最後組成逾二萬人之公民隊伍,創下自回歸以來澳門最多人遊行的歷史性記錄。塔石廣場頓成一片白色人海。

新的「塔石回憶」正慢慢形成。

_MG_9938 _MG_9934 IMG_20140511_1104562

輪迴

塔石球場於2004年夏天關閉,2005年5月,廣場開始動工。塔石球場關閉至今已近十年,其「輪迴」陣痛仍偶然發作:廣場的地下隧道每逢下班時間總會大塞車;從荷蘭園大馬路駛進地下隧道時,體型較大的車輛均需小心翼翼才可順利轉彎;還有玻璃屋的空置率之高、廣場大樓外牆的設計爭議、造價近一億六千萬澳門幣的工程,在歐文龍貪污案中,涉嫌行賄金額達港幣760萬……

地方盛載回憶。為遊客,塔石的特別之處是其建築特色、或是廣場上鋪墊的一塊一塊小石頭;為澳門人,塔石的珍貴,在於在這流過的汗水、曾得到的 HIGH FIVE、在這表演受到的欣賞、或是萬人齊集塔石的一個周日斷網的下午。

後記

今年塔石藝墟民署亦舉辦了「星夜遊塔石」導賞活動。當中的介紹如是說:

塔石區是個底蘊深厚的地方,縱橫交錯的大街小巷上,承載著說不完的故事,包括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首次踏足中國土地及外國商人飄洋過海來澳門購買茶葉的故事,而在二龍喉山泉水的不遠處,更有四百年前葡荷兩國在澳門交戰的驚險故事……得勝花園的紀念碑因何而立、《書劍恩仇錄》與新花園游泳池的關係、華士古‧達加馬的生平、望德聖母堂的珍貴價值,以及舊西洋墳場與抗日戰爭的關係……

根據民政總署資料,「塔石」一詞較早出現在1848年田畝稅單中。坊間認為,該處有頸頭山,山頂有三塊大石,堆疊如塔狀,俗稱「三疊石」,又被稱為「疊石山」或「塔石山」;山腳下的華人村落,則被稱為「塔石村」。1904年2月20日,塔石村中築成塔石街。塔石街有著名的歐式洋樓群。自文化局大樓至澳門利氏學社,均興建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被收入《澳門文物名錄》。文化局大樓為利宵中學舊址,該中學於1894年正式開學。1923年前後,在校舍前興建塔石球場(又稱「美上校操場」),原用作學生運動場。由於葡萄牙是曲棍球發達的國家。因此塔石的祕a球場成為本地土生葡人曲棍球運動練習及比賽的最佳場地。場地的一端當年為助學會大樓,故又球場又被稱為「助學會球場」。

2005年球場改造為塔石廣場。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