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一澳門保育事件記

105 高官與地產黨 紙本月刊

文:大蔥

網址:https://aamacau.com/?p=84414

時間:2022年02月16日 11:11

澳門的夜空越來越多射燈指向天空。

剛剛結束的一年,不管是疫情還是澳門的山林,都不是平靜的一年。

在這一年,從小小的螢火蟲到巨大的蟒蛇,是城市少有的野生動物大討論;

這一年,澳門也沒有缺席國際的舞台,持續參加城市自然挑戰賽,本地的昆蟲學者更獲得國家地理雜誌Emerging Explorer的殊榮;

這一年,我們也討論了光污染,去年年尾蘇嘉豪前議員在立法會提出光害問題後,今年年底本地團體發起「立法規管夜間戶外探射燈使用」的簽名;
這一年,我們在海岸兩次發現了江豚的屍體;

這一年,我們還有「總體規劃」的諮詢,疊石塘的命運得到了大量的關注;
這一年,城市後花園路環土地上的工程仍然在緊鑼密鼓,未來的工程也在排期⋯⋯

小小的城市,發展的思路是否有與時俱進?

大大小小保育的事件,顯示了居民們觀念持續的更新,我不能一一論述。只希望討論不會停止,因為沒有不同聲音的社會,才是最危險的。

因為體型太大,牠就失去自己的家?

九澳的工程挖出一條正在冬眠的巨大蟒蛇,因為體型太大,市政署認為不宜放歸山林而決定圈養。聽來都是合理不過,保護市民大眾的生命嘛,而且還用政府的公帑延續動物的生命,顯示了權力機構對生命的尊重。然而想深一層的市民並不這麼認為:

為什麼我們可以理所當然的破壞動物的家?

為什麼這麼多年與人類相安無事的蛇,只因為巨大嚇人而不可以繼續自由?圈養起來真的是最好的方法嗎?把一條頂層的捕食者從棲息地移走,那片山林的生態還會平衡嗎?

本地一個長期關注本地生態的網路社群專頁「沃門生態沙漠掙扎日記」提出了異議,兩位長期在郊野觀察的負責人認為「蟒蛇應當放歸山林」,他們用文字回答了以上的疑問,「蟒蛇是本澳原生珍稀的自然資源,作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需於『野外』才能發揮其生態作用。如果並非作為遷地復育( 需考慮是否有足夠空間, 資源, 繁殖技術) ,否則將珍稀野生動物從野外帶回人工環境長期飼養對野外自然生態毫無幫助。」

他們認為在澳門,「緬甸蟒能夠長到三米其實非常不簡單,把一條具繁殖能力的大型個體捕捉圈養,反而直接剝削了稀缺的野外族群數量。」而且邏輯危險——「如果按照『體型較大不宜野放』這個邏輯,每次捕捉到大個體都只能收為飼養,此舉只會持續減少本地自然生態資源,從野外移除成熟個體對於區域內的珍稀族群影響極為重大。」

我想對於郊野生態的影響,論述可謂可圈可點,相當有說服力。唯人類已經與自然遠離,對一條蟒蛇的恐懼已經遠超對整體生態的擔憂,市政署管理委員會主席戴祖堯公開表示「梗係唔放」。

在九澳危險品倉庫工程發現的巨蟒成為討論焦點。

經濟不好,就用浮誇的燈飾來彌補?

關心澳門夜空的朋友其實一點也不少,論盡在兩年前發起過的一個光污染認知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參與調查的市民都意識到光害,而且深受其苦的市民更不是小眾。然而,我們的城市卻仍然向另一個方向急速的惡化。

首先是從2017年開始澳門的街燈由黃光換為光度更高的白光LED燈;疫情以來,澳門經濟轉差,然而和預期不同的是,穿越天空企圖照亮整個夜空的射燈卻反而多了幾盞,似乎這樣能吸引多一些客人,讓經濟好轉。殊不知射燈的使用對澳門的動物居民們——鳥類、昆蟲等等帶來毀滅性影響,而人類居民也不能倖免,因為黑夜的消失也會對城市居民的生理時鐘造成混亂,引起睡眠問題,更不用說我們失去了欣賞星空的權利。

去年年尾,一直關注光污染問題的陳俊明先生所代表的澳門環保學生聯會發起了「立法規管夜間戶外探射燈使用」的簽名,簽名網址為:https://chng.it/cmJ5w2VWhQ。目前已收集到近400簽名,陳俊明先生希望可以再收集多一些,然後去政府總部遞信。他認為國際上對於戶外不宜使用射燈都已經有普遍共識,然而澳門卻還在繼續增加,這樣的趨勢必須通過立法來遏止。

最後的後花園,真的需要那麼多工程嗎?

路環的發展和保育在近年一直都是澳門的焦點,畢竟對於小城來說,還擁有野生動物的綠地已經不多,然而空間的狹窄又讓發展商們對路環的土地覬覦。幾年前,市民自發的「守護路環」行動成功推倒了疊石塘田畔間的項目,可謂是澳門保育史上很漂亮的戰績,不過市民沒有辦法從此安枕無憂。

去年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諮詢是一件城中大事,讓不少關心路環保育的市民擔憂的是,疊石塘曾經成功收回的土地再次被規劃為「居住區」。在諮詢會上,這個議題被多次熱烈的討論,最終,賀一誠公開回應撤回居住區的規劃。

本地學者受到國家地理雜誌嘉獎。

日常的山林管理也有不少隱憂,例如行山人士不時發現政府在一些生態豐富的區域鏟走花草或做其他小型工程,政府通常回應是為了復育山林,但如果復育山林會令原生動物失去居住空間,這樣的復育會不會不如放任自流?《國家地理雜誌》報導的最新研究都指明,如果人類不去干涉,熱帶雨林二十年就可以恢復八成。

年尾市政署又來一個消息,上疊石塘山的斜行電梯已經積極展開,更有委員提出要建通往黑沙的纜車,此事件討論度也相當高。「沃門生態沙漠掙扎日記」專頁直接指出路環疊石塘山是多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幾位愛好者日常的觀察記錄到的物種包括:褐翅鴉鵑、小鴉鵑、鳳頭鷹、赤腹鷹、黑鳶、普通鵟、紅隼、畫眉、紅喉歌鴝、緬甸蟒等等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他們認為「興建電梯所造成的破壞、建築廢料污染、噪音污染、建成後大量人流造成的人與動物衝突(例如打蛇,誘拍鳥類)都絕對會對原生物種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和破壞。」

好消息來結尾吧!

最終還是要靠市民對環境保育意識的提高,才能解決諸多問題的根源。所以澳門環境教育人士的努力、國際活動的參與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在過去的一年,澳門確實收到了這方面的好消息,例如連續第二年參加了「城市自然挑戰賽」,在419個參與的城市當中,排行129位,成績相當不俗。此外,澳門的昆蟲學者梁志文獲 National Geographic 選為全球十五位之一的科學家和教育工作者,獲得2021年度 Emerging Explorer 的殊榮,是第一位澳門人獲得此殊榮。

希望在明天吧!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