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報告:內港及筷子基水域非金屬污染最嚴重

即時報道

文:論盡採訪組

網址:https://aamacau.com/?p=75282

時間:2021年06月5日 19:19

今日的內港海面見有不少垃圾。

環境保護局今(5)公佈《澳門環境狀況報告2020》(下稱:「報告」)。有關澳門海域水質方面,報告指出,非金屬污染最嚴重、葉綠素a濃度最高的為內港及筷子基。其中,內港水域的富營養化指數亦錄得最高。

報告指出,目前全澳24個水質監測點,其中13個是去年新增,分別有5個是沿岸監測點及8個離岸監測點。當局又優化了監測點的位置,以全面覆蓋澳門管理海域並反映海域水質狀況,並指透過重金屬評估指數、非金屬評估指數、富營養化指數以及葉綠素a濃度等方面分析水質狀況。

內港及筷子基非金屬及葉綠素a濃度最嚴重

據報告,2020年整體24個監測點之重金屬評估指數雖然有若干上升,但均處於較低水平且遠低於標準值。有關非金屬評估方面,24個監測點中有9個超出標準值,主要集中在沿岸北面及西面之監測點,其中非金屬污染最嚴重為內港及筷子基。離岸之監測點均沒有超出標準值。

2020年澳門海域水質監測點分佈及其非金屬評估指數水平示意圖(來源:《澳門環境狀況報告2020》)

報告表示,營養性和有機污染是紅潮爆發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分析富營養化指數可反映水體富營養化的情況,並以葉綠素a濃度作輔助性判斷水體中浮游藻類的豐富程度。在富營養化指數方面,24個監測點水質均錄得不同程度之富營養化,當中7個中區及南面沿岸監測點較2019年上升超過50%,主要由於氮、磷等污染負荷增加。內港則有輕微下降但其指數仍處於最高水平。在葉綠素a濃度方面,報告指,去年以筷子基及內港濃度最高,同時部分沿岸監測點的葉綠素a濃度較2019年上升,反映這些區域藻類生長更活躍。據報告,若富營養化指數上升,當遇上合適的水溫、水流等條件,紅潮風險將增加。

根據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紅潮普遍用來描述由高濃度藻華引致海水變色的現象。然而大部分的紅潮是無害的,有少數的藻類品種,會引起紅潮,令魚類死亡。另外,有些藻類即使在低濃度情況下都有機會產生不良影響,產生毒素污染海產或對人體有害。

報告又指,2020年海上撈獲的固體廢物及水浮蓮數量約為326噸,較2019年的384.6噸有所減少。

水質差主因超負荷滿流、下水道錯駁及非法傾倒

報告又指出,本澳沿岸水質問題主要原因是截流下水道處於滿流狀態,導致污水未能進入污水處理廠處理而溢流出海所造成;同時亦伴隨城市污水下水道錯駁、非法傾倒等多種情況,導致大量污水未能進入污水處理廠處理便直接溢流或經雨水排放口排放至沿岸。以歷年污染情況最嚴重的內港為例,其污染來源較複雜,當中成因包括舊式雨污合流下水道的溢流排放、下水道錯駁、非法傾倒等。

排查全澳186個沿岸排水口  近1/4有生活污水直接排出

環保局在其今日發出的新聞稿指出,局方已進行詳細研究,排查了全澳186個沿岸排水口,發現其中47個排水口有生活污水直接排出,造成近年沿岸水質不良的主要原因。又指,由於渠網中合流系統區域的污水截流下水道長期處於滿流狀態、分流系統區域的雨水渠網因常有生活污水錯駁以及非法排污等問題,導致大量污水未能正常地經污水管網進入污水處理廠處理便直接經雨水排放口溢流至沿岸。局方強調,污水溢流情況造成近年澳門沿岸水污染問題日益嚴重,與污水廠的處理能力無關。

環保局又表示,正按前期研究及各污染個案成因制定一系列針對性的污染治理方案,並聯同相關部門有序地共同跟進治理。

另外,環保局局長譚偉文今日在回應傳媒問及內港及筷子基沿岸水質差時表示,政府計劃在內港建造 3個臨時污水處理設施,分別在林茂海邊大馬路海港樓、內港北及內港南的涵箱渠出口。又指,海港樓的污水處理設施已開展初步設計,期望年底可招標興建。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