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人身份認同的想像空間

094 時代群像──澳門人的集體身份認同 紙本月刊

文:論盡者言

網址:https://aamacau.com/?p=71286

時間:2021年03月11日 15:15

當我們認同了「澳門人」這一身份時,意味著澳門人身份背後,正潛藏著澳門人的身份認同。當我們追尋澳門人的身份認同時,它,應該如何構成?

當我們認同了「澳門人」這一身份時,意味著澳門人身份背後,正潛藏著澳門人的身份認同。當我們追尋澳門人的身份認同時,它,應該如何構成?

誰是「澳門人」?當我們自命「澳門人」時,我們是根據甚麼來決定,自己就是「澳門人」呢?以上問題所帶出的,正是本文的核心:澳門人的身份認同。當我們認同了「澳門人」這一身份時,意味著澳門人身份背後,正潛藏著澳門人的身份認同。當我們追尋澳門人的身份認同時,它,應該如何構成?

身份認同是凝聚一個城市向心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一書的作者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認為,文字、語言及出版物等都有助構建同一身份之想像。

澳門由一條小漁村,到今日GDP躋身世界前列,羡煞旁「城」。不少澳門人因此覺得「吐氣揚眉」,終贏鄰埠。然而,這星光璀璨、令人趨之若鶩的城市,竟不是本地年輕人選擇安身立命的地方。

雖然不少澳門人認為,現在的澳門仍然是一個「有得揀」、擁有自由的地方,這亦是澳門一直以來的可貴之處,不過,這可貴也極之脆弱。近年來,澳門的言論自由不斷收緊,無論在文化與教育上,都慢慢走向「內地化」,且有「摧枯拉朽」之勢。同時,因著周邊政治氛圍或個人選擇,這城的「不同」漸漸變得宛如異端。這股極其龐大、無處不在的陰影,還能讓我們滋養出,澳門人的身份嗎?

其實,我們找尋身份認同時,必定要對本土文化進行探索。然而,當本土的文化、建築物、熟悉的街道、甚至山水樹林都變得陌生或消失時,試問我們又如何能夠找到「本土」得以塑造身份認同,幫助在這裡生活的人凝聚力量?

作為生於斯、長於斯的我們,必須思考:如何捍衛自身的文化以及歷史;如何讓本土文化扎根於年輕一代;如何讓他/她們可以擁有自由、獨立的思考能力,反思所處城市面對問題,找出未來可行的方向。作為這個城市的每一個持份者,都應思考為下一代留下甚麼。抵禦全球化的浪潮外,亦保守自身的價值、文化以及歷史,這才是一個城市真正健康的發展。

澳門文化評論人李展鵬的《隱形澳門》一書指出,澳門是「被忽視的城市與文化」。書中細訴這城「不被看見」的一面。然而,當這隱形的城市被看見後,又應如何?它所要顯現的文化、價值等等,又應該是甚麼?

如果對澳門或者對「澳門人」這一身份想像,只能有一種選擇,或是只能來自某一種勢力下的產物,澳門只會慢慢失去其可愛又珍貴的地方。若身份認同是必須的,那麼「有得揀」的自由也是必須,讓這城的人有思考「澳門人」這身份認同的想像空間。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