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及公平於教育不可或缺

093 教.路 紙本月刊

文:論盡者言

網址:https://aamacau.com/?p=70524

時間:2021年02月18日 11:11

本澳中學生。

本澳中學生。

在這小城裡,筆者相信家長、學生對學習壓力都有不少怨言。學生對學習興致缺缺,有好奇心、求知欲的小朋友似「買少見少」。當學習的手段無論因科技或教學方式的進步變得越來越方便,學生對學習卻欲振乏力。

究竟是甚麼使學生對學習喪失了興趣?有意見認為這城的教育已經被制度化,很多可以被納入教育的東西被排除在體制內。在現時澳門的教育制度,大部分學生被各種有形無形的枷鎖限制了一定自主與自由,同時亦局限了想象。亦有意見指現時教育太傾向「功用」,與收入及個人前途緊密掛勾。教育不是大規模地生產機器,教育是樹人,每個人都是獨一的。然而,澳門需要怎樣的教育?要樹怎樣的人?懂得審時度勢的學生或會因公義而發聲的公民?

教育的本體是人,究竟要教出怎樣的人?教育學者黃素君或能予一個思考方向。

黃素君指,若社會認為有懂得審時度勢、自掃門前雪的學生就夠的話,則無須爭持究竟學生需培養「批判」或「審辨」思維。然而,若社會認為需要在看到社會的不公義時有足夠道德勇氣提出問題以期望改善,又會因公共的議題表達一份關心的學生,批判思維則可以讓學生有希望發展一個「公」的概念如公平、公共、公正及公義。「當我們討論批判思維時,某程度係賦予市民作為公民在公共空間以足夠嘅道德勇氣去提出某些問題」。

以批判教育學的角度,台灣學者林昱貞認為教育被視為一種政治活動,分析、批判學校教育背後隱藏的意識型態和霸權;同時也賦予學校教育積極的能動意義,將之視為達成社會轉化、解放的場所;教師的角色不單「傳道、授業、解惑」,更是解決社會問題的引導者和科學的探究者。在課程的安排方面,則必須基於學生的興趣,包含人類問題、事務的應用、重視跨學科的主題教學。

然而,當社會的主流只想學生做「乖乖牌」,家長、學校、教師都未能跳出「聽話學生就是好學生」的框架的話,對培養具批判思維的學生談何容易。

在本澳,在免費教育的相關法律及義務等保護下,適齡學童有公平獲得接受義務教育的機會。《兒童權利公約》亦適用於本澳,該公約主要賦予兒童四種基本權利,包括生存權、受保護權、發展權及參與權。在疫情下,部分在學兒童或因家中或學校的資源缺乏而錯失某些學習的機會。資源豐富的學校/學生利用科技手段做到「停課不停學」;相反,資源少的學校/學生則只能在疫情舒緩後才能慢慢復課。

疫情下,學校之間差距明顯放大。正如直選議員蘇嘉豪所言,現時澳門所謂「教育公平」較集中於普及和平等方面,即學生享有理論上一視同仁的受教育權利和公共教育資源,但學生和學校差異的公平問題未能顧及。十五年免費教育政策使本澳基本達致教育普及和平等的目標,但平等不全然等於公平,現時與全面實現教育公平仍有一段距離。在學生個別差異、師資差異、學校資源差異情況下,除了一視同仁的平等,關顧「差異」的公平更為重要。

教育暨青年局及高等教育局分別於去年十一及十二月公佈了《澳門青年政策(2021-2030)》、,《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2021-2030)》以及《澳門高等教育中長期發展綱要(2021-2030)》。 政府公佈兩局將於二月一日合併成為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在合併前且即將進入2021年前推出這三份影響澳門未來十年教育以及青年發展的政策╱規劃╱綱要,其倉促之處不言而喻;亦顯示出當局在做規劃時未能作通盤考慮,三份明顯地有密切關係的規劃卻不見相通之處。在此草率下的規劃,未來十年澳門的教育、青年的發展將變成怎樣?需要我們共同關注。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