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青局的數字,澳門的升大率逾9成。而就在《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2021-2030)》開始諮詢不久,高等教育局也提出了《澳門高等教育中長期發展綱要》。當中提到,本地高等教育面對的挑戰之一,是學生修讀課程的專業及就讀地點相對集中,2019/2020 學年本澳高等院校的註冊學生當中,分別 有 8,663 人(佔總註冊學生的 23.99%)及 5,726 人(佔總註冊學生的 15.86%)修讀「商務與管理」和「旅遊及娛樂服務」專業的高教課程,佔 10 所高等院校學生總人數的四成,難以配合本澳社會發展的需要。
當澳門進入知識型經濟,大學文憑似乎是不少工種的入門券。但與此同時,過去多年忽略了多元人才的培養,造成今日學生修讀課程的專業相對集中的問題。特首賀一誠於施政報告記者會中表示,如果本地人願意做,他願意把所有建築有關的工作留給本地人,把相關的外僱全部退場,但無人肯做;他亦稱,早前亦跟服務業界人士討論過相關問題,但情況跟建築業一樣,沒有本地人願意做。
事實上,早在十年前,在《非高等教育發展十年規劃(2011-2020)》中已提到,要「發展與產業適度多元化需要相適應的職業技術教育;優化職業技術教育課程,增加就讀的學生人數;調動相關企業參與職業技術教育的積極性」。但十年後的今天,問題依然存在。《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2021-2030)》就提到,會「訂定及實施非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制度,根據澳門經濟發展模式建立符合社會需要的職業技術教育,建立現代職業技術教育體系;持續支援普通高中開辦職業技術教育類的課程,創立條件支援澳門職業技術教育學校及支援學校發展不同模式的職業技術教育課程;促進開辦職業技術教育課程的學校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推動職業技術教育與高等教育更好銜接。」
但有老師認為,這十年間職業教育的發展並不明顯,加上因為「保送」制度,更多學生選擇把時間用在準備考試而非發展自己的興趣,沒有擠把自己分數線的學生好像就一無是處。「這樣學生又怎會幸福?」
校內一切皆是為求分數
《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2021-2030)》的諮詢文本提到,澳門學生(閱讀、數學、科學)三個素養均達到PISA 基準水平的比例,世界排名第二」。在高中任教英文的方敏(化名)表示,因為PISA,現在很多學校都會推廣閱讀,有時學校會透過加分作獎勵,而學生為了加分於是會交上閱讀報告,但這不代表學生有閱讀。「很多時是抄的,所以是沒意義的。又例如網上閱讀online reading,只有一個同學做完了習題,系統就會顯示正確答案,其他人就可以照着抄,就可以滿分。」
在方敏看來,現在以統一考核、分數主導方式幾乎主宰了學生的所有選擇。為了應付課業和考試,學生會放棄很多興趣或學習過程。「有次同事曾打算帶他們去藝術博物館參觀,全班沒一個想去,說:老師,不如我們留下來自修做功課吧。」同時,由於進度框架已定死,學生也會擔心老師不夠時間把要考試的內容教完,影響自己成績以至之後的保送。「所以你就一定要這四星期之內將測驗或考試的內容講完,如果你講不完,學生,特別是高中生會投訴,因為他們覺得這張卷很重要。」
不諱言,分數是現時澳門教育裡學生看重的事。為了增加自己的分數,現在不少學生幾乎都是跟着分數走。教育界的工作者均知道,參加哪個活動可以加分,哪個活動就會較多學生參加。同時,由於學生的活動和課業繁重,一些學生會傾向用最少的工夫,搏取最多的加分。方敏表示,雖然希望鼓勵學生每日都認真做網上閱讀,培養閱讀習慣,但也深知學生每日的功課繁多,還要應付測驗考試,並非每個學生都有能力有閒暇認真閱讀,於是會出現網上閱讀抄答案的情況。作為一個家長,作為一個老師,她也看到學生為了應付考試,所有事都要去記,去背,學校也是不斷塞、不斷塞。「我們常說我們所有事不斷在進步,為甚麼教育這麼落後?20年前是這樣塞,這樣考,為何現在不能更好?」
方敏指,在這個教育制度下,身不由己的除了學生,還有老師。她表示,一些學校喜歡用分數評核老師,例如班級的分數,學生是否高分,全級評比。「哪個老師教的學生分數最高,他就覺得你好,所以最大的壓力。一些老師會希望在可以操作的範圍之內,做一些他覺得是真正學習的事,但又要令到學生的成績有進步,這就是壓力。因為學生要分數,老師自己又覺得學英文不是這樣學的,就在自己可以操控的範圍做一些想要做的,又要保證學生的成績。這不只是學校會看分數,學生也會問:這老師能教到我應付那張卷嗎?所有都是這個:分數。為何要這樣去評核老師?但學校覺得這是一個手段,令老師勤力工作。」
學生,你幸福嗎?
她又有感,學生現在的課業繁重,某程度是由於學校之間會互相攀比:比四校聯考成績,比PISA成績,比比賽成績,比參加活動數量⋯⋯她認為,如果教青局有意透過《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2021-2030)》改善現時的情況,就不應常標榜PISA成績。「教青局都是看數據、PISA分數,下面學校做領導自然一樣,想着怎樣令我們學校好像較有聲譽。」她表示,一些學校雖然也想做多元評核,但最終還是覺得統一考試最能操作、最公平。
「因為學校要保送。學生可能欠一分就令他要去其他大學。怎樣令那分數去到所謂最公平?就是那份卷。所以學校覺得多元評核沒辦法操作,可能我這老師對這portfolio會畀好高分,但另一個老師畀好低呢?這樣對學生的保送不是不公平了嗎?因為保送要去大學,要排位,這些就涉及很多。如保送是看portfolio,不一定是全級排位,這些要怎操作?要去想,要和內地談。咁多年都是這樣統一考試操作,就是因為最簡單,分數一排位,全校幾百個畢業生,我就知道誰去哪裡。一年可能有八份或十份卷,用這個加總就可以了。你說那些考試分數低的,他怎會可能有幸福感?」
方敏表示,曾有學生向她哭訴,自己其他科目都沒問題,唯獨英文只有二十分,但她指,實在沒辦法在趕上進度的同時,能讓他可以應付那張考卷。但在她看來,這些所謂成績不達標的學生全都才華橫溢。「他英文二十分,但日文第二級,最高是第一級。他沒去上課,全是自學的,就看漫畫、打機學。有個女生,成績是全班最後的,但她的設計、畫作、刺繍,全都很出色。點解成日覺得好氣餒?就是你見到學生明明是一個有好多潛能的個體,但就是這制度令他沒辦法去發展。如果政府真係想搞啲規劃,可否有具體措施,令到他們有可能性一點?」
大學文憑不應是唯一出路
有學者認為,澳門的職業技術學校常被視為較不理想,但在歐洲,職業技術教育本身是每個學生都需要有的,於是不會令人覺得職業技術教育是差人一等。有意見也認為,未來職業技術教育要深化,無論甚麼學生都要有職業技術教育,同時在高等院校方面要有銜接。方敏執起教鞭多年,眼看着不少高中生因對一些科目沒有興趣,年年月月只能浪費時間坐在課室中靜靜發呆或睡覺。她也認為,如職業技術教育能完善發展,學生將可以有更多出路。
「並不是所有學生都要去唸綜合式大學,如能令學生或家長知道,不需要一定要讀這樣的學校⋯⋯今次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的文本也提到職業教育。我們是否可以設計一些職業課程,讓學生知道我們可以選這方面,對他以後例如讀設計會更有幫助?」「澳門常說經濟多元,你都沒去培訓這樣的人,個個『谷』去綜合性大學。其實在高中階段,你能讓學生發掘很多,令他們知道自己有個方向,為澳門的未來也能培養人才。為何不在這階段去做?」
「規劃裡不斷強調幸福感。這樣是否可令學生更有主動性,提升他們的幸福感?現在甚麼都框死了。很多家長會覺得﹐現在的社會沒有大學文憑怎辦?其實不是的。我們是過來人,我們知道。以前澳門很多人很早就出來工作,到想讀書時去讀夜校,讀大學,慢慢去讀,也可以是這個方向。」「現在的學生,他們有興趣的會知道很多很多。如朝着他們喜歡的方向,他們會有興趣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