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居住正義,何來宜居城市?

091 安居幾時有 紙本月刊

文:論盡者言

網址:https://aamacau.com/?p=68116

時間:2020年12月18日 10:10

全球疫情對經濟造成的動蕩至今仍是未知之數,但對本市的樓價影響肯定輕微。

全球疫情對經濟造成的動蕩至今仍是未知之數,但對本市的樓價影響肯定輕微。

全球疫情對經濟造成的動盪至今仍是未知之數,但對本澳的樓價影響肯定輕微。官方數據顯示,第三季樓宇單位每平方米平均價格103,987 澳門元,較去年同期的109,977澳門元只略跌5,990澳門元。今年第三季的住宅單位買賣有1,901個,按季減少70個,成交總值126.0億元,下跌0.7%。似乎無論疫情多麽變幻莫測,澳門的樓價仍「屹立不倒」。

很多人只能望樓輕歎。繁華背後有不少人過著螻蟻般生活,或住劏房或租一床位,離宜居的住屋環境仍很遙遠。

經濟發展合作組織(Th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 OECD)曾提出「您所居住的地區的生活如何?(How’s Life in Your Region?)」來衡量地區和地方幸福感,為制定政策提供依據。聯合國人權宣言中對居住權的保障,是指「確保所有人不論其收入或經濟來源都享有的權利」。澳門社會對確保公共房屋供應量的訴求日益強烈,從保障居住權的角度出發,呼喚「居住正義」是應有之義。

繼2017年《論盡》紙本專題「安居難」,今期專題再次探討本市的住屋問題。當年的《論盡者言》提出何謂宜居的命題,明顯地直到今天,該命題對政府而言而非必答題。當年的問題仍然存在。最新一期經屋申請猶如幸運大抽獎,逾三萬多合資格申請者爭奪3,011單位,簡直杯水車薪。無論對公屋恆常供應以及用作公屋建設的儲備土地等,歷屆的政府交出的都是白卷一張。及至現屆,政府則以A區計劃中的兩萬四經屋單位以及四千社屋單位成為「免死金牌」,應對任何對公屋供應數量或房屋政策的質疑。

必須指出的是,居住問題不單是房屋供應問題,也是關乎社區的配置,最終這些牽涉居民的幸福感,乃至各種的社會問題會否出現。美國都市規劃學者愛德華.索雅(Edward W. Soja)指出,空間的手段可導致各種社會的不義產生。這些手段可以是公共空間私有化,也可以是分配的不平等——其中空間不義最基本與明顯的表現是分配的不平等,像醫生、醫院、診所及其他醫療服務的分佈。索雅主張,資源、服務以及管道的公平分配乃是基本人權。而回顧政府的公屋項目如A區、偉龍等等,我們不禁思考:沒有居住正義,何來宜居城市?

正如今期封面專題的受訪者紛紛指出,無論在公屋長遠穩定供應到居住質素,政府都沒有承擔、沒有承諾;既沒有魄力協調私樓市場,也沒交出長遠房屋供應的時間表,而政府的A區規劃與宜居環境也背道而馳。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也直言,自己不是神仙,面對問題,只盡做。

正如經濟發展合作組織指出:「每個人都希望在自己居住的地方享受美好的生活,所以對他們而言,衡量每個人的日常體驗可能會比全國平均水平更有意義。經濟和社會的全貌必須包含人們當前看重什麼樣的居住條件。」「當他們的期望得不到滿足時,他們會有怎樣的行為;以及地方政府部門如何增加工作機會和提供更健康的生活環境。地區幸福感指標有助於反映經濟復蘇和經濟繁榮能否讓人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經濟復蘇和經濟繁榮有讓我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了嗎?我們的居住正義、宜居、快樂的城市,究竟何時才會到出現?一切,還需我們一起持續爭取。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