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家校 推動性教育

2020-11-13 性別教育 由我做起? 專題報道

文:記者小聚

網址:https://aamacau.com/?p=66850

時間:2020年11月14日 1:01

性教育與性別平等教育密不可分。性別研究學者呂家玟博士(Melody)認為,性教育、性別教育/性別平等教育這三者是不應該分開,小孩應從小學習「這是我的身體,我有自主權」,而這方面需要家長和老師的清晰引導。新澳門學社理事長甘雪玲表示,由於不同學校對性教育的重視程度不一,大部份學校的性教育過時,往往未能結合澳門現況,隨著性想像及性相關的議題漸趨多元,甘雪玲呼籲家長、學校、老師都須與時俱進。

澳門的性教育應如何教才有助推動性別平等呢?教青局回覆《論盡》查詢指,局方應用不同方式推動聯合國有關性別平等的定義,讓學生了解性別平等的定義與涵意,更懂得包容不同價值觀、拒絶欺凌和歧視、明白到尊重差異的重要性、增進學生正確的性教育知識,強化其性別平等意識與合宜的性價值觀。

教小孩為身體設界線

性別研究學者呂家玟博士(Melody)表示,小孩四歲開始有生理的反應。這些經歷使小朋友產生混合感受,覺得羞耻又不懂得如何表達。「小孩四歲身體已經有反應、性興奮的感覺,長大就會想要知道,這是自然的。小孩沒有是非,也不要讓小孩覺得是可怕的,這是身體的一部份,正常身體反應。」「其實家長或老師要教小孩,性興奮同反應沒有不對,重點是那是你自己的身體,你要好好保護它,不喜歡要說『NO』,見有這樣反應時不要讓小孩覺得羞愧,不要讓小孩覺得性是一件骯髒、惡心的事情。」

性別學者呂家玟

Melody 認為性教育應從三、四歲開始,但要有階段性。她主張性教育應從身體自主權的角度出發,「就是說,這是我的身體」,要讓小孩從小意識到「我的身體是屬於我的,我要好好保護它、愛護它。」她又表示,在教小朋武裝自己前,更重要是了解自己的身體,是完整性別教育的一環。「教小孩認識自己的身體,各個器官包括性器官,要把性正常化,不要污名化。」同時,讓小朋友知道其身體的界線,身體有那些部份是私密的、是不能讓別人觸摸的。比如,穿內褲的地方是別人不可以碰,這不是很深的性知識,但是很重要的身體自主權,別人想開始觸摸時就要制止——「我的身體是屬於我的,我好好保護它愛護它。」

Melody承認教小朋友為身體設界線很難,所以要早點開始。「小女生小男生身體觸摸的界線在哪里?實際操作好難,有時有些觸摸是無心之失。教小朋友怎樣跟身旁的人劃界線是困難的,是一個過程。小時候親密,有一天要劃界線,這個是困難。」她建議所有家庭成員一起討論如何教導小朋友認識身體界線,同時也讓大人們知道小孩在甚麼年紀哪些觸摸是適合的。她亦承認在澳門社會或華人社會一家人來討論這議題「太難做到」。Melody又提醒,在教小孩認識身體界線時不要矯枉過正,讓小朋友反感所有觸摸。

教小孩語言理解、表達身體反應

Melody指,性教育最怕的是講得「不清不楚」。在教小孩保護自己之前,要先讓小孩要懂得講。性要講得清楚,細節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詞彙去講。可以用很多不同方法,例如,小孩不懂甚麼是私處,就跟小孩講「是小褲褲的地方」,要用小孩語言去表達。

「要講得好細緻,要不然小朋友不會明白。要給小孩語言去理解事件,理解事件是能夠掌握權力的一個方法。給小孩語言,很多學校很擔心一講到細節,好像變成鼓勵小孩去做。」「若不從小去教,小孩沒有語言去表達,(有些觸摸)可能舒服或不舒服,但都不懂得怎樣去講。若不懂怎樣去理解它,然後不懂得怎樣講,在保護自己之前,小孩要懂得講,懂得理解自己的反應。」

Melody認為性教育同教小朋友學習自理一樣,都應該從小開始;並且要定下基本目標:「起碼要教到小孩可以自我保護」。「現在可以去推動呀⋯⋯小朋友到六、七歲開始跟同學開性器官的玩笑,或用性器官駡人,已學會不好的語言,欺負別人的語言。為甚麼不能在這之前就教小孩正面、中立的語言。小孩從小學自理的事,為甚麼性別不能教呢。」

教青局:注重建立「正確的性觀念和性態度」

目前,教青局轄下有德育中心專責推行性教育。中心列出德育教育的五大方向,其中與性教育相關應是兩性關係——建立正確的性觀念和性態度,作出合宜的選擇和負責任行為」。

教青局回應《論盡》查詢時表示,按照第15/2014號行政法規《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及第10/2015號行政法規《本地學制正規教育基本學力要求》規定,學校須從幼兒至高中教育階段,開設有關「個人、社會與人文」的學習領域,教授性與性別平等教育,提升學生相關意識,包括:自我保護、N.O.T.(大聲拒絶、迅速離開、告知信任的人)、預防性侵與性騷擾、拒絶歧視、尊重差異與多元,以至提防網絡陷阱等。又指,政府保障學校享有辦學自主權及教學的自由,學校可按照教學需要,在符合《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及《本地學制正規教育基本學力要求》的規定下,選用合適的教材及訂定課程內容。

甘雪玲:學校重視重程度不一 好教材難發揮

至於何為「正確的性觀念和性態度」?又如何達標?曾在學校兼教性教育的新澳門學社理事長甘雪玲表示,教材方面因有台灣顧問協助,內容算是不錯,內容亦包含普世價值的觀念。但由於不同學校對性教育的重視程度不一,大部份學校的性教育過時,往往未能結合澳門現況。而且性教育只是公民課的一部份,沒有獨立成課,好的教材來到澳門之後,再入學校、再經老師,有相當大程度打折扣。隨著性想像及性相關的議題漸趨多元,甘雪玲呼籲家長、學校、老師都須與時俱進。

新澳門學社理事長甘雪玲

據她了解,任教性教育的老師可能是中文老師或其他課任老師。對於就讀師範課程的學生,澳門亦暫未見有系統性的性教育課程,老師要因應教學工作需要去接受校外的性教育課程培訓。「教青局每年給老師三十小時的培訓,但這三十小時老師可以學插花或其他科目的內容,無規定要性教育的培訓課程,因為教公民,自己覺得有需要去培訓。」又指,培訓有分初、中、高階,師資都是來自台灣。

而教育局回覆指,自澳門特區政府自成立以來已有系統地開展一系列的支援計劃,包括:性教育入校支援計劃、學生輔導、出版《性教育輔助教學資源》與《品德與公民》教材等教育資源、舉辦性教育巡迴話劇與入校展板及問題遊戲等活動,內容涵蓋建立良好人際關係、促進性別平等、提防網絡交友陷阱,以及介紹聯合國有關性別平等的定義,讓學生了解性別平等的定義與涵意,更懂得包容不同價值觀,拒絶欺凌和歧視,明白到尊重差異的重要性,增進學生正確的性教育知識,強化其性別平等意識與合宜的性價值觀。

建議學校高層先接受性教育課程

另外,甘雪玲亦指出,若任由學生自己找資料去了解,未必能得到正確的知識,故學校是較理想的場所。在學校,通常是班主任兼教性教育,因學生對班主任有一定的信任,故班主任較有優勢,容易與學生討論性相關的議題。她又認為,澳門的性教育「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雖然教材有進步,普世價值放進教材內,但整個澳門普遍的價值取向、學校的推行方法,都影響性教育在澳門的推行,尤其學校高層的態度直接影響性教育推行的成效。而在台灣,被要求先去上相關課程的是校長。「若學校高層對性教育有不少迷思的話,未必肯放手讓老師去教。在台灣,有組織校長去認識性教育的相關理念、脈絡等,當高層都了解後,自然知道如何配合老師,但澳門的高層不會這樣做。」

甘雪玲又指,從事性教育的老師需要累積教學經驗,但長期由其他科老師兼任很難累積相關經驗。「學校著重拼成績、升學率。若性教育可以納入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畫)作考核,學校一定會重視好多。」又指,老師要有足夠的性教育培訓以及多些演練。「現在存在不少泛泛性教育,應有多些支援畀老師,定期向老師更新社會議題,以及處理的方式。」甘又建議學校可因應不同成長背景的中學生,結合現實情境,分組討論、分享性相關的議題以及討論性別多元、兩性關係。

對於師資方面,Melody認同,老師要接受性教育及性別教育的培訓,並由政府規定一定時數。性教育未必需要獨立成科,但老師必須接受相關性及性別教育的培訓。「若教的是錯誤的、刻板印象的,例如覺得女生是柔弱的、要被保護的;男生就是一定要是陽剛的。假如有個案說小男生想扮Elsa,老師也可以討論怎樣做法最好,再作分享。

有關師資的培訓, Melody認為無論內容及方式均可多元,讓老師意識到自己要學習它,例如可借鑒其它地方的相關資源,學校亦可主動邀請外面的專家來校開工作坊,而且不單老師需要支援,父母也需要相關資源。「老師及父母需要支援資源,沒有人懂得教這個東西,好難。」

而就如何加強師資培訓、會否考慮要求老師必須有一定時數接受性教育及性別教育的培訓,教青局回覆指,會透過持續培訓,提升教學人員的專業能力,培訓工作包括:理論與實務、性教育經驗分享,以及教材教法等專業培訓課程,歷年培訓超過4,000人次。局方又指,近年為了讓培訓更貼合本地需求,除了邀請專家學者外,更邀請本地資深與專業教學人員開展性、性別平等、學生健康成長為題的專業培訓,包括:經驗分享、校園參訪交流,體驗學習等方式,促進教學人員之間的交流與專業成長。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