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你還能包容多少? ——談一個城市的態度

2012-02-17 反思地域衝突 專題報道

文: Amber(澳門大學新聞及公共傳播系)

網址:https://aamacau.com/?p=597

時間:2012年02月17日 9:09

每個從台灣旅遊回來的朋友都對我說,他們愛上了台灣。我想,去夜市胡吃海塞番,去商店掃蕩血拼,去阿里山看看風景,確實讓人心向神往。但是我的朋友們卻和我說,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讓他們愛上台灣的,是那裡的人。在台灣的每一天,我的朋友都能在與當地人的交流中感受到他們無限的耐心、誠心和熱心。這讓我著實吃了一驚。政治及歷史常識淺薄如我,也知道兩岸關係的微妙。陸客在台灣的「豐功偉業」我也略有耳聞,爲什麽台灣人卻能如此客氣、和善地面對和接待大陸人呢?我想除了所謂的「人格」和「質素」以外,最好的解釋就是台灣所具備的包容力。

於是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我所身處的城市——澳門。對於我,一個在澳門求學的大陸人而言,澳門就像一個矜持的主人,面對我的索求,她會客氣的接受,或委婉的拒絕,有時也會冷淡的置若罔聞。最初來到這裡的我覺得,好吧,這就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沒有辦法的事。但是慢慢的,我開始覺得,即使我有了這樣的心理準備,不同文化背景的衝擊還是帶給我很多煩惱和挫折。

我們每個在澳門生活求學的大陸人都會有這樣的遭遇:餐廳點餐時,被不耐煩的服務員粗魯對待;打的士的時候,因為司機繞遠路而多花上幾十塊葡幣;有感興趣的活動時候,被「本地人優先」的規則拒之門外……「憑什麼?」「不公平!」我們經常這樣互相抱怨著。但最後得到的答案總是——因為,我是大陸人,我講普通話。其實,在我所生活的城市,這種事情同樣會發生在外來人的身上,我們把這種行為叫做「欺生」。但我從來沒有想過,當「欺生」有一天發生在我身上的時候,我要如何去面對。

我常常將「欺生」的原因解釋為「地區優越感」或者是「地區保護主義」,但是我並不認為這兩者是完全貶義的。一個地區的人,理所當然地愛著自己所生活的地方,即使他們可能天天抱怨著這個地區的種種缺點。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集體凝聚感,刺激著人們本能地保護著這個地區,並希望始終如一地維繫著對這個地區的獨佔權。這是一種人類非常自然的情感,一種對歸屬地的依賴感和佔有欲。當來自其他地區的人闖入他們的生活,與他們分享同一片土地,他們的自我保護機制自然會全面開啟。而一個城市,也理所當然,並且必須優待它的公民,否則人們爲什麽要將一生在這裡度過呢?所以在澳門,無論是勞工法還是投資移民政策,有些不公平、不合理存在的都是正常的,我覺得完全沒有必要過於激進和憤怒地看待和批判這些。因為無論是政府還是百姓,都知道這些激進和憤怒是沒有用的。我所說的包容力,是一種態度,一個城市在面對外來人的態度,它願意接納多少,保留多少,拒絕多少。一個有著這樣一種態度的城市,總會敞開懷抱等待著異域文化的衝擊和融入,一個有著這樣一種態度的城市人,不會因為語言和面孔上的差異對一個異鄉人區別對待。我希望作為一個大陸人,有一天能夠愛上澳門,不是因為她的美食和美景,而是因為她的態度。

很想問一句,澳門,你還能包容多少?作為一個異鄉人,總想讓你包容的多些,再多些。但是這些年的經驗告訴我,我們作為獨立的個體,也要學會去包容這個城市。我慢慢知道我遭遇到的很多不平等,是有淵源的。我慢慢地開始接受、體諒這個城市,包容本來就是一個互相妥協的過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堅信,差異是美的,我們完全沒有必要放棄和改變自己的文化,同樣,澳門如果想做一個多元的城市,也需要敞開心懷,去擁抱更多的差異。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