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虎度門──看青少年粵劇傳承

040 土地戰 紙本月刊

文:草草

網址:https://aamacau.com/?p=33546

時間:2016年09月1日 14:14

片段中,一個十歲不到的小童在台中舞起纓槍,動作乾淨利落,英姿颯颯,功架十足。下一段,一名少女戴上鳳冠霞佩,唱起帝女花,有板有眼,婉約動人。「現在學粵劇的年青人和兒童真的很少很少」,街總青少年粵劇團負責人羅杏冰看着手機中的影片,一臉自豪中,眼神卻帶着惋惜。「澳門也沒有自己的職業粵劇團。政府的支持力度有多少?現在的表演多邀請外地團體。在澳門的粵劇表演中,踏上舞台演出的有多少是拿澳門居民身份證的?」

台上一分鐘 不只十年功

羅杏冰是澳門粵劇界的資深代表之一,過去多年一直從事青少年粵劇培育及推廣工作。說起當年學戲,她仍清楚記得師父對動作、眼神、聲線的種種嚴格要求。「那時學走碎步,大腿要夾着雞蛋,如跌爛一隻雞蛋便要受老師一鞭。」今時今日,即使體罰的方式已不適用,但學戲的辛酸仍是不為外人道。唱做唸打、平喉、子喉、靶子功、一字馬,一切功夫全靠演員咬緊牙關埋首苦練。「有時排練會弄瘀手腳,勒頭時間太長也會不適。」

但粵劇的精彩,讓學員們無悔付出。「我們喜歡唱戲的小朋友都說自己的語文進步了。」羅杏冰笑道,「因為粵劇入面的詞語都很深奧,很有意思。」而戲中角色的英雄氣短、兒女情長,亦拓闊了一班朝八晚四在校園上課的小朋友對人性的了解。但羅杏冰坦言,現時考試壓力大,加上課外活動選擇多,能集中精神學習粵劇的青少年越來越少,「家長希望子女學的東西太多,打球、鋼琴、芭蕾舞等等、等等,真的很多。」

青少年學員上演帝女花

青少年學員上演帝女花

青少年學員上演帝女花

青少年學員上演帝女花

空有一身好功夫?

即使留下來,由於澳門沒有專業粵劇團,高中畢業以後,一班小演員都要紛紛「轉行」,未能繼續深造,「有些去台灣讀書,有的去北京讀新聞。」十年苦練不少亦因而日漸生疏。粵劇是對身體語言要求嚴格的藝術,練習時間的多少與表現有莫大關係。「他們說將來回來還會做戲,但出社會工作後哪裏還有時間?」

問題的癥結恐怕在於澳門粵劇生態。演員需要大量表演機會磨練自己,但現時粵劇的觀眾增長不大且明顯老化,年青一輩對粵劇亦大多興趣缺缺。「你要讓學生知道粵劇的文化來源知道那文化的深厚。現在年青一輩對粵劇並不認識,覺得『依依哦哦都唔知唱乜』,又怎會喜歡粵劇?」欠缺培養觀眾群的情況下,職業粵劇團更是難以生存。少數決志於粵劇界發展的學員,於是投身香港劇界發展。

冰姐將心思致力放在本地青少年粵劇培訓工作上

冰姐將心思致力放在本地青少年粵劇培訓工作上

冰姐與丈夫粉墨登場,孫兒到場支持

冰姐與丈夫粉墨登場,孫兒到場支持

「如果真的想粵劇後繼有人,一定要將粵劇推廣到校園去。」

相比澳門,香港有不少團體提供全面的戲曲課程及訓練,例如香港演藝學院亦有提供戲曲藝術學士學位課程及青年粵劇團,香港八和會館亦有為青少年提供包括表演、音樂、甚至編劇、寫作等多個課程,並與香港勞工局合作為專業從業員提供培訓。自2010年起,八和粵劇學院亦與香港部分中學合作,將粵劇藝術納入初中的正規藝術課程,2011年亦開始與香港科技大學合辦「粵劇藝術概論」課程,把粵劇教育推廣至大專學界,而不論是網上媒體或電視台都會專門介紹自己的粵劇新秀及劇界發展。

反觀澳門,一年一度的「粵劇日」與「城市粵劇曲藝滙演」雖有不少粵劇表演,教青局的「雪球計劃」亦有「粵劇全接觸」,坊間的曲藝會更越趨活躍,而工聯及街總都有青少年粵劇的相關培訓,但粵劇文化包含了唱做念打,還有劇本、編曲、妝容等,博大深厚,單是表演一項,在羅看來,現時的氛圍與力度仍不足以向青年人全面傳承粵劇文化。

只有五歲的小女生踏台板似模似樣

只有五歲的小女生踏台板似模似樣

飾演帝女花的青少年學員與香港粵劇界演員譚倩紅合照

飾演帝女花的青少年學員與香港粵劇界演員譚倩紅合照

留一口氣 點一盞燈

「自從粵劇被納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真的很高興,那時我們充滿希望,但一路下來政府卻沒有實質工作去推廣傳承。」說起自己一邊培訓學生,本地的粵劇推廣仍進展緩慢,羅杏冰滿懷感受:「來到我這一代已不覺得有甚麼希望了。我不希望來到我這裏斷掉,也希望可以延續下去。」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