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巴黎發生恐怖襲擊,導致百多人不幸身亡,Facebook隨即為用戶增添把頭像加上半透明法國國旗的功能,讓用戶透過此功能為死難者致以哀悼和鼓勵法國人民勇敢面對恐怖主義,但怎料卻被不少人痛駡,說換頭像的人是廉價表態、跟風、跟潮流、左膠、甚至是「偽善」。
為甚麼他們會這樣指責換頭像的人呢?他們說,這些人是「跟風」、「跟潮流」。
無可厚非,有些人是因為看到很多人轉,所以不轉就好像跟不上潮流,對背後原因不甚理解,甚至有人誤以為這是因為法國支持同性戀所以轉頭像,但我相信這只是極少數,除非是住在北韓,否則不可能接觸不到近日電視新聞、報章、Facebook鋪天蓋地洗版式報道巴黎恐襲的消息,但這世界甚麼人也有,完全離地完全不看新聞只活在自我的吃喝玩樂世界裡,但是否因為有些人是這樣,就等同於所有換頭像的人都是跟風呢?我相信很多換頭像的朋友,都只是因為巴黎恐襲的悲劇而深感哀傷,碰巧Facebook又剛增添了換法國國旗頭像功能,於是便借此表示哀悼,應該說,這是一種集體行為,大家一起把頭像轉成三色旗,讓Facebook旗海飄揚,一起表達支持法國人從悲痛中站起來,就好像去年雨傘運動期間很多朋友都把頭像換成黃絲帶一樣,又或者等於去年上街反離補同一道理,你見到很多人都上街抗議,於是你也加入其中,但在加入其中之前,你是知道這次抗爭的意義,而不是盲目「跟風」跟隨大隊上街,換上法國國旗頭像者,最重要是要清楚這行為背後的意思,知道自己在做甚麼,就足夠了。
他們也指,簡簡單單的轉個頭像就是表達哀悼,毫無誠意,根本就是廉價表態⋯⋯
是嗎?那甚麼才不是廉價表態?表達哀傷有分廉價和不廉價嗎?悼念死難者不可以簡簡單單轉個頭像,而一定要寫萬多字的悼念文嗎?那麼為死難者默哀一分鐘其實也很簡單,難道簡單就是廉價嗎?悼念是發自內心,用甚麼方式其實不重要,也沒有廉價和高貴之分。
也有人指責:中東、北非等地長年累月都有死傷無數的戰爭、恐佈襲擊,黎巴嫩、伊拉克也差不多在同一兩天遭受恐襲,也死了很多人,叙利亞的國土很多都被伊斯蘭國佔領,當地差不多每天都有人被屠殺,為甚麼你們不去悼念,卻去悼念法國人?法國人比較高級?法國人才是人,其他中東、北非的就不是人嗎?
這是因為我們從很久很久之前,就不斷接觸到關於中東戰爭恐襲死了很多人的消息,聽得多,自然就習以為常,新聞媒體也一樣,第一次發生在叙利亞等中東國家的戰爭恐襲會登上頭版大篇幅報道,當常常發生,新聞便好像變舊聞了,漸漸由頭版移到第四五六版某小小位置上,我們對那些國家的死亡悲劇也好像感到常事,開始麻木,變得沒太大感覺了,但突然這恐怖襲擊發生的地點轉了在法國巴黎,大家感到很震驚,是很自然的事,再加上中東阿拉伯等國家對我們似乎比較遠的距離(所指的距離是認知上的距離,不是地理上的實際距離),絕大部份人從沒去過黎巴嫩、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亞,更絕少接觸過當地人,但法國卻不同,很多人去過法國旅遊,在法國求學和工作,更認識一些法國朋友,法國的文化、藝術的造詣,也深深影響全世界。當然,中東地區也有悠久歷史,也有很深的文化底蘊,但普遍人對法國的接觸和認識還是比中東國家多,對法國的感覺便自然較「親」,對中東國家則感到較「疏離」,也或許因為這「親疏有別」,對巴黎這次恐襲會特別感到悲痛,這是人之常情啊,就等於如果有一天很多人都很喜愛的台灣突然發生恐襲(我當然不希望),同一天在蒙古也發生(同樣也不希望),人們對台灣恐襲的悲哀程度必然高於蒙古,那難道台灣人就比蒙古人高級嗎?當然不是,只是我們對台灣發自內心的感情高於蒙古而已,雖說眾生平等,但人總是「偏心」的。其實,換頭像者也不一定不關注中東國家死傷的平民,不換頭像的人,也不一定不關注巴黎恐襲,換頭像只是個人對遇襲悲劇的一份心意表達而已,說他們偽善,就等於說他們明明對恐襲事件沒有憐憫之心,但卻裝作關心,但他們是否假裝,你又知道嗎?
有人說,換頭像根本沒任何實質作用,換來幹嗎?
如果沒有實質作用的事情就不應該做,依這種邏輯想法,那麼向死難者默哀一分鐘也同樣不應該做嗎?換頭像只是一種悼念的方式,跟有沒有實質作用沒多大關連,但最起碼當Facebook很多朋友都換頭像,便或多或少吸引到一些平時甚少理會世界大事的朋友去留意此事,繼而也關注叙利亞、黎巴嫩、伊拉克、阿富汗等長期受戰爭恐襲國家的慘況。
換了頭像,可以時刻提醒自己多去留意世界大事,關注社會時事,而不只是沉醉於Facebook的吃喝玩樂照片。每個人都是地球村的一份子,理應多些了解我們生活的地球,多些了解發生在世界各地悲劇的起因、事件的歷史背景,一起盡綿力避免悲劇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