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有個「小菲國」

030 異郷人 紙本月刊

文:李遠昇、阮子卉、論盡採訪組/攝影 :梁惠施 (實習記者)

網址:https://aamacau.com/?p=23160

時間:2015年10月21日 11:11

從新馬路緩步行上紅窗門街,會發現兩旁的商舖招牌逐漸由中文換成他加祿文(菲律賓語) ,短短數百米的一條小街,有20多家由菲裔人士開設的店舖,從食肆、士多、服裝店、麵包舖,到髮廊、網吧、甚至託運服務均一應俱全,只是一街之隔便來到這個「小菲國」。

店內的員工笑容親切。

店內的員工笑容親切。

菲籍移工激增現商機

就像九十年代曾經盛極一時的荷蘭園二馬路「小泰國街」,這些專門面向不同族裔人士的小商店街,亦見證著澳門移工史的流向。菲律賓一直是中國大陸以外第二大外僱來源地,但以往來澳工作的菲籍人士多是從事家傭、保安、服務生等,消費力有限。隨著澳門旅遊博彩業飛速發展,需要大量外來勞動力支撐起這個全球增長最迅速的經濟體,澳門的菲籍移工從2003年不到3千,急升至2015年8月超過2.3萬人,增長高達7倍。

就業結構上亦有明顯的變化,雖然有近一半人從事家傭工作,但有超過三成遍佈在賭場、酒店、餐飲、零售等薪水較高的服務性行業。十年前,我們幾乎很少見到菲籍人士會到餐廳用膳,近年情況已經改變,而售賣菲律賓食品的雜貨店如今在各區更是越開越多。

價廉物美 同聲同氣

要數店舖最集中、最多樣的自然是紅窗門的菲律賓商店街,「小菲國」逐步成形也是近十年的事。紅窗門、司打口、下環街一帶有不少唐樓,商住租金相對低廉,吸引不少外籍勞工合租房屋,早在二千年前後先後開過數間菲律賓食店,方便同鄉。之後專門的麵包店、士多、網吧,兼賣飯盒、炸雞的雜貨店應渾而生,家鄉風味,同聲同氣,價廉物美,如兩餸一飯的菲式飯盒只售22元、5蚊6個菲式豬仔包等都大受歡迎。連散居在各區的菲籍人士,閒時亦會特地來到這裡選購商品。

人氣旺,有商機,近兩年菲式商店數目激增,大都是在澳門的菲裔人士開設,服務同鄉。同樣受到加租壓力,這邊的商店轉移亦相當頻繁,有些店從紅窗門向租金更便宜的夜呣里等橫街延伸,形成一個獨特的「十字形」菲裔社區。

店內的道地食物是由老闆娘的母親所煮。

店內的道地食物是由老闆娘的母親所煮。

苦練中文卻擺了「烏龍」

菲律賓人很重視家庭,不少在澳門落地生根的菲裔人士會僱用在家鄉的親人過來幫忙打理店舖。Jenny一畢業便來澳門在親戚開的服裝店工作,至今已四年時間。她說,在澳的薪酬其實相比家鄉只是略高一點,沒有如外界想像般差天共地,而真正吸引她越洋工作的原因,是她熱衷學習不同語言。在菲律賓讀書時曾學習中文好一段時間,Jenny希望藉來澳工作有機會跟本地人溝通,練習中文會話,但她笑言來到才知道擺了個「烏龍」,原來澳門人日常說的「Chinese」是粵語,而非當初在家鄉學的普通話。

紅窗街上可見好幾家的托運公司。

紅窗街上可見好幾家的托運公司。

這裡托運行李是依據箱子大小而非重量收費。

這裡托運行李是依據箱子大小而非重量收費。

託運店寄出滿滿的溫情

除衣食住行外,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服務便是貨物託運,店內經常堆滿一箱箱待寄的貨物。即使買了新衣,菲籍移工都捨不得丟棄,他們習慣將舊衣和舊物寄回家鄉,給有需要的家人。有移工說,這裡寄行李比較划算,因為是依據箱子大小而非重量收費,因此人人都會盡量在箱中放滿最多衣物,有時更會用朱古力、糖果等填滿剩餘位置,希望親人可以收到滿載的心意。

天時地利也要「人和」

見證紅窗門街變遷的還有這裡的街坊,「小菲國」當中其實還有不少本地人開設的商店。有中藥店老闆娘非常歡迎這些新鄰居到來,她說現在區內人流增加,整條街比以前更旺,生意上彼此各有各忙,尤其中藥與菲律賓人更加是「大纜扯唔埋」,但並不會因此造成隔閡,她笑言「大家都相處得不知幾好」,有時來貨太重甚至會找對方幫忙搬入店內。

有士多老闆也給出了好評,說不會帶來惡性競爭,「平時無論本地人還是菲律賓人都會來買嘢,如果講中文聽唔明咪用呢個(手指按計數機)幫手!」他又主動為這些異國鄰居抱不平,「外界成日話佢哋(菲裔人士)又嘈又搞事,其實都不知幾好禮貌,知道入咗黎你地方,所以一切行為都好檢點,就算入夜都唔會好嘈,講嘈隔離(本地店) 啲宣傳喇叭咪仲嘈!」

雖然有社區居民對附近休憩區多了菲籍人士聚集飲酒稍有微言,但他們都說深夜還有菲律賓店開,街區有人氣,治安都比以前好多了,不像以往冷清。

訂閱每月紙本
菲籍移工主要從事的行業

資源來源:人資辦

菲律賓:澳門第二大外僱來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