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澳門癌症病人急增,從山頂醫院腫瘤科每天的擁擠情況就可以知道。有家屬目測,腫瘤科基本有五位醫生,平均每小時要看五十個病人。每天上來打化療的病友就更多,護士也只得四、五個。病友Linda說,「每次覆診等幾個鐘,見醫生只得幾分鐘」已是常態,病人都體諒醫生和護士工作量超負荷,惟有自己多等一等,忍一忍。「打化療至少要五、六個鐘,期間要不斷監察心跳加速、臉紅等反應,有問題要即時調整,但護士已經忙個不停,只有自己多注意一些,除非真的很不舒服忍唔住才會出聲。」
血壓機為何都不夠?
最令她不能理解的是,為何醫院連心跳機、血壓機、滴針機都不夠,有時要到其他科室借過來才有得用,「唔病過都不知道政府醫院咁流!衛生局每年花咁多錢,人手唔夠,床位唔夠,連最基本設備都未夠!」
有一次她感冒了,覆診時請主診醫生順便處方一些藥物,但醫生竟說「山頂無呢種藥」、「腫瘤科只能開腫瘤的藥」,著她自行到衛生中心另睇一次醫生,結果她拖著疲累的身驅離開衛生中心,回到家休息已是晚上七點。
人手不足 如何人性化處理?
醫生長期不足,腫瘤科也不例外,五位醫生有三位是外聘,每兩年換一次。Linda兩年已換了三個主診醫生,她說覆診時間本來已經爭分奪秒,未夠時間問清楚,每次換新醫生又要重新交流病情,剛熟悉了又換人。對需要長期進的癌症病人來說,也是一種困擾。有的醫生很細心,但有的問極原因都只是說「很複雜」、「唔使理呢啲」,結果又是帶著一堆疑問回家。
前陣子有病友打電話到電台節目投訴,腫瘤科一下子走了三位外聘醫生,剩下兩位本地醫生加班看診到晚上八點,病人和醫生同樣受苦,更重要是容易增加出錯的機會,到時責任由誰來承擔?Linda說,近期一些乳腺癌病人做手術後覆診要等三至四個月之久,但根據香港專科醫生建議,一般化療黃金期是手術後四星期,她希望衛生局正視問題,多培訓本地專科醫生,山頂醫院可以慢慢等,但癌症病人實在唔等得。
病人家屬Flora陪伴丈夫進出山頂無數次,每次送入急症室,醫生都會重覆詢問家屬:幾時發現、幾時做過手術、幾時化療……她說這對驚惶失措的家屬來說,猶如一次次反覆的拷問,「其實他們一按電腦就可以看到病歷紀錄,為何要不斷翻查我的記憶?就算表面鎮定,家人內心已經很痛苦。」
新急診樓似難民營
她不滿的,還有那美侖美奐的新急診大樓。建成了,病人依然是上不到病房,依然是十幾人擠滿一間觀察病房,不分男女,不分是容易傳染抑或容易受到感染,一住數天甚至十數天。有的只是擱在人來人往的走廊,有的床與床之間沒有簾分隔,沒有私隱,更遑論是安心休息。Flora動氣的說:「丈夫留在觀察病房期間,不可落床,不能沖涼,上洗手間要用尿片或尿兜,病人完全沒有尊嚴」。她質疑為何在觀察病房區為何只有一個病人洗手間,家屬想用水幫忙抹身、梳洗,但大房內的洗手盆卻只得醫護人員可以用。
「一間大房晚上只有兩、三個護士,兩個雜工,要照顧咁多人,病人仲點敢提出要求?想有甚麼服務?想佢地點樣會有好脾氣?新急診建得美崙美奐,但不夠人、設計成這樣又有甚麼用?」
病友阿嫻亦曾經有失智症的家人入院,被送進新急診大樓。為怕她落床走失,院方竟然將病人綁在床上,小便只能用尿片解決,這些手法令她感到心寒又痛心,坦言無法想像一間醫院會如此對待一個人。
癌症病人在澳門算是幸運嗎?從資源的角度看,應該說是的。有政府免費醫療承擔巨額醫藥費,動輒數萬元一劑的標靶藥,也有政府埋單,澳門人不至於因無錢醫病而失救,只要你有足夠的時間和體力去等。但若以世衛提出的「回應性」指標而言,即是病人能否得到合理、友善、人性化的待遇,每位長期病患的經歷都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好與壞,有時全看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