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資本、服務學習與輟學青少年

2011-02-25 澳門的輟學問題 專題報道

文: 梁啟賢 澳門理工學院 社會工作課程講師

網址:https://aamacau.com/?p=1385

時間:2011年02月25日 10:10

根據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對社會資本的解釋是:網路以及共享的規範、價值觀念和理解,它們有助於促進群體內部或群體之間的合作(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網頁)。世界銀行(World Bank)認為社會資本可分為五個不同的面向(dimension),其分別是:組織和網絡(Groups and networks)、信任和團結(Trust and Solidarity)、集體行動和合作(Collective Action and Cooperation)、社會凝聚和融合(Social Cohesion and Inclusion)、資訊及溝通(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世界銀行網頁)。由於社會資本理論十分強調社區網絡、社區互助等概念,因此在過去十年常被運用在社區工作上,特別是在第三條路(the third way)思想盛行的歐洲,社會資本理論成為新千禧年代主要的社會工作理理念。不少青年工作的學者也嘗試運用社會資本理論來分析青少年輟學問題,他們也發現提早輟學的青少年,其家庭或本身的社會資本都是較其他學生為弱,相反的,若可提升他們的社會資本,他們的學習動機也會得到提升,而服務學習則是提升他們的社會資本最有效的方法。

過去數年,西方不少學者研究服務學習計劃時,均發現服務學習計劃,有助提升學生的社會資本,同時也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繼而減少學生輟學的機會。南韓在過去五年,也要求高中學生參與不同形式的服務學習計劃,為貧困家庭的兒童提供補習服務,結果也跟西方的研究有著相同的結果。不同學者的研究成果,我們可發現,服務學習除了是課餘活動外,更是可以藉此提升學生及其家庭的社會資本,而社會資本的提升又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動機,減少學生提早輟學,因此,推動服務學習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新議題。

對澳門的啟示

服務學習在澳門仍然是十分「新鮮」的議題,不論教師或社工均開始嘗試探討如何運用服務學習來協助學生。然而,據筆者的觀察,在本地社會很多社會工作者或教育工作者都對服務學習有錯誤的理解,令服務學習未能在澳門更有效推行。他們第一個錯誤理解是:義務工作即服務學習;把義務工作當成服務學習沒有原則上的錯誤,事實上,參與義務工作的學生,也是為服務受眾提供不同的義務服務,但服務學習強調是學生在義務工作過程中,除了是服務提供者外,更可在過程中學習得不同的知識、技巧。因此,服務學習應是比單純的義務工作有更深層的意義。不論是輔導老師或學校社工如希望把簡單的義務工作,提升為服務學習,必須要注意活動的設計及跟進工作,特別著重學生在過程中的學習經驗,及把如何經驗轉化為個人的社會資本;不然,活動計劃只會變成簡單的義工活動,讓學生「散發」一下愛心。

另一個對服務學習的錯誤理解則是:應讓學業成績好的學生多參與義務工作;以上的想法,普遍存在著老師、學校社工心中;他們會認為學業成績較差的學生,應多花點時間唸書,不應把時間「浪費」在義務工作上!但事實上,根據不同學者的研究,參與服務學習的學生,不但沒有因為參與服務影響成績,他們的學習動機、社會資本可藉服務計劃得到提升。因此,參與服務的學生,不應只局限學業成績較佳的學生,而應把服務學習計劃定為全校參與的活動,而學校社工、輔導老師可扮演協調者、教育者的角色,確保學生在服務過程中,可鞏固學習得的知識、技巧。

總結:進一步實證研究的需要

面對日益複雜的青年問題,輟學率上升的環境,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如何提升學生的抗逆力?已成為本地教育工作者、社會工作者的重要課題。服務學習、社會資本及學習動機,三者存在微妙的關係,善用服務學習,可為學校社會工作者提供新的思維。

西方的經驗告訴我們,服務學習有助提升學生及其家庭的社會資本,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繼而減少學生提早輟學的機會。然而,澳門仍缺乏完備的服務學習計劃,我們暫時無法得悉澳門學生可否透過服務學習計劃提升學習動機。因此,要分析服務學習對學生的影響,不同的研究人員需與學校、輔導機構保持緊密的合作關係,通過不同的研究方法,理解服務學習與學生的社會資本及學習動機的關係,並可與外國的研究互相比較,從而開拓更適合本地社會的服務學習計劃。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