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地方小,戶外的遊玩空間不多,社區內的遊樂場往往是放學好去處。然而,簡單設計遊樂設備易讓小朋友感悶。有家長認為,當局應多花些心思,設置多元遊樂設施,讓小朋友在「放電」的同時可以啟發創意。亦有家長指出,若小朋友漸長大,則需要更多鍛鍊體能的機會,同時須兼顧安全。
近日石排灣社區建起一座高約十米的滑梯,有街坊就指,雖然尚未啓用,但區內新建的滑梯似是太高,認為不適合幼童使用。除了滑梯外,是否有更具創意、多樣的遊樂設施可供兒童使用?而現時本澳的兒童遊樂區設施是否已滿足家長需求?
去完石排灣,本媒記者昨(31)日再到祐漢兩個兒童遊樂區,區內不少家長帶著剛放學的小朋友到遊樂區玩耍。
家長:設施可增益智、社交元素
市民林先生表示,祐漢公園遊樂區空間算大,自己專登帶同小朋友來玩耍。除了現有的幾個設施外,希望可增設增加小朋友社交能力、與其他兒童一起玩耍的設施,如平衡搖搖板等。
市民梁小姐則認為,現有的遊樂設施不夠「刺激」。指引上寫供3至8歲兒童使用,但可見部分設計簡單,小朋友約十歲,覺得遊玩時太容易、直觀。她的兒子則稱,希望設施能「上上落落、多啲方向、轉嚟轉去」。現時人流較多,小朋友玩耍也要排隊。
另一位家長何小姐也認為,小朋友正在發育,需要有更多鍛鍊肢體、「爬上爬落」的設施,如現時觀音像海濱休憩區設施就不錯。另一位市民鄭小姐則稱,可增添益智、動腦的設施。
以祐漢公園遊樂區為例,部分家長仍感區內兒童遊樂設施有改善空間。
冀設施能助小朋友鍛鍊體能
家長:仍須注意安全
本媒記者今(1)日亦到訪本澳另一個空間較大的兒童遊樂區——觀音像海濱休憩區。該處總面積2,700平方米,較其他社區內設施來得寬闊,遊樂設施也較大型,區內不少家長帶同小朋友陪同玩耍。
該區有逾十條滑梯供兒童使用,其他設施有攀爬等較有挑戰性的元素,較適合較年長的兒童使用。而在設施上可見貼有限制年齡指引,例如部分攀爬設施僅供5至12歲兒童使用,但可見有不少低於限齡的幼童也爬到半空。記者到場時剛看見一位小朋友玩耍時受傷,須由消防人員送上救護車就醫。
市民朱小姐假日才會帶小朋友到觀音像海旁玩耍,她對此區空間充足感滿意,設施也方便小朋友鍛鍊攀爬,但有部分設施小朋友玩起來沒留意便有危險。
另一位市民楊小姐平日會帶子女到外地遊玩,相比外地的遊樂設施,觀音像海旁的設施尚算足夠,訓練身體的元素較多,建議也可增加電動裝置。她又指,這區設施雖多,但「啲嘢好易壞」。區內有幾名管理人員,會看顧小朋友遊玩時安全。
家長:觀音像旁遊樂區更適合大童使用
市民鄭小姐除了會到觀音像海旁,平時也帶小朋友到氹仔中央公園玩耍。她認為,觀音像海旁遊樂區更適合大童使用,女兒也在區內認識到新的朋友。她的女兒則稱,可再增加適合幼童玩耍的設施。
市民鄧小姐則指,設施上貼置的年齡和安全指示,小朋友遊玩時不會注意,家長必須多留意危險。雖然好玩,但因部分攀爬設施的設計內裡是空的,小朋友玩時一不小心或會跌落去。
市民黃小姐有兩名子女,她表示,在這區玩樂可滿足年齡較大的女兒需求,可訓練體能,仍須確保小朋友安全。2歲的兒子則要到較遠才能使用適合幼童的設施,希望可增設親子共同玩樂的設施。
教育學者黃鏡英:悉心設計遊樂設施可增想像力
澳大教育學院幼兒教育及兒童發展副教授的黃鏡英受訪時指,社區遊樂設施除了讓兒童在玩耍時可鍛鍊體能,亦應觸動他們的思維和冒險精神等。若功能太單一就難做到上述目的,「遊樂場所不只是小朋友放電的地方,是應該讓他/她們身、心、智都得以發展的地方。」
針對本澳現時遊樂場的設備及設計,黃鏡英則指,當局考慮到不同年紀兒童在體能方面需要,不過功能、設計等都大同小異,區別只在於場地大小不同。而常見的遊樂場設施多以塑膠材料為主,內有鞦韆、滑梯等。以主要設施一座、周圍配有零散和細小的物件。悉心設計的遊樂設施,則有助小朋友培養想像力。
她又建議本澳遊樂場可設置「半結構」的兒童遊樂設施,即雖有一定結構但沒有完全定型,小朋友可以思考如何去玩。亦有其他遊樂設施地面鋪以砂石、木碎等取代膠墊,材質更顯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