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活下去的孩子?

即時報道 我所知的澳門教育

文:吳聖培

網址:https://aamacau.com/?p=112101

時間:2024年07月15日 14:14

《不想活下去的孩子》

上文提到本澳學生自殺的問題,多為有感而發,一來有關本澳自殺問題研究少,二來官方公佈的自殺數據亦不完整及系統。為了更深入探討學生自殺問題,筆者參考了有關兒童自殺的書籍,希望從中了解更多關於兒童自殺的原因。

一本關於兒童自殺的書《不想活下去的孩子》,書中討論關於兒童自殺的心理分析及治療,書中以兩個個案起頭,其中一個個案:蕾娜,書的開頭描述她是智障的學生,她在接受心理評估時,拿了紙及顏色,她畫了一幅畫,畫中有一個人在馬路,旁邊有很多車,她對輔導員說,那個女孩會被車壓死……原來她與父母相處不好。當蕾娜向母親展示自己所學的成果時,母親只是嘲諷她,跟她說:「你以為你很了不起嗎?」於是那一刻開始,她便扮演智障的角色,為要讓自己與兄妹一樣。

事實上,蕾娜身上有很多傷痕,這是因為她常遭母親毒打,總總童年的不快樂,令到她有自殺的念頭,甚至有想過用交流電電死自己。最後在𨍭導員的幫助下,蕾娜與母親復和。因此,她亦放棄了自殺念頭以及放棄扮演智障,更成為資優生。這個例子算是大團圓結局。

書中亦提到有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是不會自殺的,因為他們心智還未成熟,亦沒有自殺的能力;但隨著更多研究顯示,兒童也會有自殺的傾向,有時自殺的想法是漸進的。書中舉了一個例子,有個小朋友他寫了信給父母,大概內容是:「如果我有勇氣,我早就跳樓了。」但父母卻對他寫的東西不以為然,後來他再寫第二封信,內容更進一步:「我想從五樓跳下來一定是件恐怖的事,我會飄在空中,撞到地面,然後死掉。」書中沒有提及他最後有沒有自殺,也許這些都只是想取得父母注意,但信中的信息不容忽視,因為他已有自殺的企圖。

親人或朋友的離世也會成為一些人自殺的原因,可能他們會想自己如死了,便可以與離世的親友另一個世界相聚,即使他們未必相信有死後生命。

家庭問題、父母離異、家庭暴力、兒童虐待與疏忽照顧、父母自殺、學業壓力等,皆是構成自殺的其中一些原因。

終觀上述的原因,大部分與家庭有關,有些的情況其實可以避免,例如父母之間的關係,若夫妻為了孩子及維持完整家庭,應可以好好維繫夫妻關係,讓孩子在溫暖的環境中成長,減少自殺的風險。

事實上,學業壓力也是可避免的原因。如果孩子在學習上已經盡力,那他們拿甚麼成績,父母應該接受,又或者想辦法幫助他們,耐心教導,使他們不會因為成績未達到父母要求而輕生。最後,父母得不到成績好的孩子,甚至連孩子也沒有了。

書中的內容太多,未能盡述,最重要是不要輕視兒童自殺的問題,更不要輕視他們曾閃過的自殺念頭,需要給予兒童快樂的家庭及愉快的學習氣氛,這樣或會避免自殺傾向。

當人生面對困難,無論是面對親友離世、家庭問題、家庭暴力、學業壓力等等,無論成年人或未成人,希望都慢慢學習忍耐,知道人生總會有挫折,天色也不會常藍。如果能捱得過,有可能會苦盡甘來,亦不要因為一些的失敗,例如成績不夠好,比賽失落或得不到朋友認同而自以為沒有價值,生命是一個學習過程,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一蹴而就,有時可能要多次嘗試才能成功,正如羅馬也不是一日建成,而即使最後也失敗,也堅強活下去。世界上有很多名人,他們都失敗過,甚至最終都失敗,但他們不會放棄生活。

最後,我們要想想身邊愛我及我愛的人,這些人值得我們留下來、陪伴著他們。若我們提早在人生跑道上離場,他們必然傷心欲絕,甚至會因你的離去而也萌生自殺念頭。當我們遇困境時必須冷靜想一想,可能便會從大廈天台的邊緣回轉,或放下那把想用來劃破動脈的小刀。

事實上,自殺問題並不是新聞不報道或人人都不提,有關問題便消失了。隱藏的問題可能比顯露出來的更為嚴重,所以希望社會各界、家庭、學校等都重視,減少甚至杜絕兒童自殺行為。

當然,文字未必能幫助那些心靈受傷想自殺的人,但筆者衷心希望透過文字,讓彼此提醒不要疏忽身邊人。

參考書籍

《不想活下去的孩子》Israel Orbach 著 高慧芬譯 心理出版社 200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