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k

青少年犯罪與我何干?

劇集《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講述一名青少年被控謀殺,吸引了很多觀眾。(來源:官方宣傳海報)

月前,於串流平台上演的劇集《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吸引了很多觀眾,不少社交媒體亦有提及。這劇集的一鏡到底拍攝成為亮點外,劇集中探討青少年涉嫌謀殺、網絡術語、語言欺凌、兩代的溝通等等。本文想藉這個機會思考澳門青少年的犯罪行為,而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又有甚麼責任助青少年走出混沌青春期?

青少年普遍被認為是純真、可愛、無憂無慮的,是甚麼毀了青少年,使他們變得邪惡,甚至殺人?劇集以13歲小孩子被指殺了他的一位女同學為主線,雖然已有足夠證據,但起初他不肯認罪,透過與心理醫生傾談,漸漸了解其殺人動機,最終也決定認罪。

劇集中的警員,甚至父母,對於孩子們在社交網絡的活動不甚了解,尤其是那些表面正常,卻有特別含意的Emoji。故此,當自己的子女正受到社交網絡的言語或圖像攻擊,甚至進行網絡犯罪,作為父母卻毫無知情。在這個時代,父母想要了解子女,是否難度甚高?基於私隱原則,父母不能隨意瀏覽子女的社交網絡,即使可以瀏覽,亦未必明白那些Emoji或暗語隱藏的秘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不順,結果未能及時了解子女遭遇的困難,因而子女有犯罪動機時也未能及時制止。劇集不是以真人真事改編,但劇情中發生的事,卻曾發生在現實生活,在1993年2月12日英國兩名10歲少年砍殺一名兩歲兒童(註一)。

到底是甚麼令到青少年殺人?是仇恨?是被欺凌?在2012年,澳門發生了一件轟動的事件,一個15歲青少年被圍毆致死(註二),有別於劇集,這班謀害青少年的人,並沒有受到欺凌或歧視,純粹是因為不滿而引起衝突,不能控制情緒,以至一發不可收拾。

本澳學生。(資料相片)(圖為示意圖,非文章中所指。)

在澳門歸責年齡是16歲,即是未成年已經需要受刑責,嚴重的話會被判入監獄,留下案底;即使未滿16歲,最嚴重時也需要被判入少年感化院,剝奪其自由,希望他們能在獄中好好反省,甚至在獄中繼續學業。

筆者過去的工作中,也曾面對因犯罪而被判入青少年感化院的青少年,所犯之事通常都是欺凌、打鬥、偷竊等等。因情緒、貪念或刺激而做錯事,還沒有涉及殺人的個案。不過,犯罪要受懲罰,亦可能會留案底,影響日後的工作,所以可算是自毀前程,而青少年如何才能避免犯罪?

在一份青少年犯罪調查報告中,去年(2024)青少年犯罪較2023年增加了2宗,較2019年增加了14宗(註三),可見青少年犯罪數字有增無減。對於這些涉世未深但違法的青少年,社會應該如何幫助他們?除了刑罰之外,應該如何預防?用甚麼方法來教導青少年離開不義的事,做一個光明正大的人?當然,父母及教師有責任,不過政府及社會又有甚麼責任?政府除了給予市民福利外,有沒有在市民精神健康或心理健康做多點工作?那些社團、非政府機構,尤其以服務青少年為主的機構,又有沒有盡力助青少年活出健康、有趣的人生?相信大家必須互相合作,才能更有效幫助青少年遠離惡事,活出美好的人生。

最近,香港著名演員劉青雲成為金像影帝,他演繹《爸爸》的角色,此電影乃改編自現實案件,一位兒子因為精神問題而殺害自己的母親及家姐。他的得獎感言提及,希望大家也能多了解精神健康問題及心理問題,幫助這些人渡過難關。

註一:https://zh.wikipedia.org/wiki/詹姆斯·巴傑爾謀殺案 (英國謀殺罪)

註二:https://zh.wikipedia.org/wiki/新口岸倫敦街卡拉OK圍毆命案

註三:

https://www.tdm.com.mo/zh-hant/news-detail/968775?isvideo=false&lang=zh&shortvideo=0&category=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