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k

遊戲人生?

柏林電腦遊戲博物館收藏的第一代《乓》遊戲機。(圖片來源:維基)

前文探討過社交網站影視平台對少年人的影響,今期講打機,相信這是最令家長頭痛的問題。打機即是玩電子遊戲,這個年代尤以手機遊戲最為方便,學生們一拿起手機便進入了虛擬世界,没有一兩個小時都不能離開。

筆者的童年沒有電子遊戲,常與三五知己一起玩波子、跳繩或在球場上奔跑。電子遊戲的出現後,人們便開始自得其樂,漸漸減少了社交活動。在電子遊戲的發展過程,衍生出電視遊戲、電腦遊戲、手提遊戲等等。回看歷史,被認為世界第一部電腦遊戲機是在1947出現的「陰極射線管娛樂裝置」(註1),隨後最受歡迎的電視遊戲機是雅達利,雖然這遊戲相當簡單但當時已風魔萬千少年。後來任天堂、世嘉的出現更令電視遊樂普及,Sony及Microsoft 有見及此,也加入戰團,推出PlayStation、Xbox等遊戲機。於此同時,電腦遊戲亦不斷地發展,由簡單的小遊戲,由只可一部電腦玩的遊戲到線上遊戲,由動作、角色扮演等遊戲,到今天VR及AR 等遊戲愈來愈豐富,對電腦硬件的要求也愈來愈高。至於手提遊戲機,除了SWITCH之外,也有其他的品牌的手提遊戲機任君選擇,當然今天普遍的是手機遊戲。大家只要擁有智能手機,便可以上網下戴不同的電子遊戲,用來消磨時間。

玩遊戲本來為了開心,不過如果玩得太投入,可能會演變成悲劇,這類新聞也不少,輕則引起視力問題、影響學業或社交生活;重則甚至會賠上生命,曾經有人連續「打機」不眠不休,最後猝死在電腦前;亦有人可能模仿遊戲中跳傘的方式,從高處跳下致死(註2)。這些玩遊戲玩到「上腦」的情況,實在令人擔心。另外,電子遊戲的內容,如果是健康有趣還好,但有一些涉及暴力、色情的遊戲,少年接觸這些遊戲,會否影響他們的心智?這也是父母會擔心的問題。不過最令父母煩惱的,就是他們的子女對電子遊戲的依賴與沉迷。父母不管又不可,如太過管制,又怕他們情緒波動,甚至求死,這種矛盾,或使父母相當頭痛。

內地於2019年也定立法律,勒令手遊公司為某些時段進行遊戲封鎖,控制少年人玩遊戲的時間(註3)。對這法律,當然有人贊成,亦有人反對,相信內地的父母必定最贊成,因為有政府幫他們管子女,不過亦有人批評,為何政府連家庭事也要管,而最不高興的,應該是那些少年了。到底這類法律是否適合澳門?如在澳推行,又會引起甚麼迴響,這乃是未知之數。

北區學生與家長(資料相片)

在家靠父母監管,在學校當然靠老師,現時並沒有法例禁止學生帶手機回校,只有某些學校禁止,或需要有家長申請才批准學生帶手機回校。據悉,教青局將於下學年起頒布指引,管理學生在校園玩手機的情況,不知道這做法又會引起多大的迴響。

事實上,學生若在學校內也能隨意玩手機的話,相信很大程度影響其學業,甚至會影響他人,但並不可禁止學生帶手機回校,因有特殊情況時學生與家長需要聯絡的,不過上課時就要禁用手機。

電子遊戲雖然惡毒,但作為娛樂消閒活動,或緩解壓力,又無可厚非,而有很多學生的家長,自己可能也喜歡玩電子遊戲。事實上,有研究指打機可以防止提早出現腦退化症(老人癡呆症),使大腦保持靈活,不過要適可而止,見好就收,但這是否容易做到?

註1: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陰極射線管娛樂裝置

註2:模防遊戲跳樓新聞

註3:防止未成年人沈迷網絡遊戲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