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無類

Patreon 專欄 即時報道 我所知的澳門教育

文:吳聖培

網址:https://aamacau.com/?p=115039

時間:2024年10月27日 12:12

被稱為至聖教育先師的孔子,相信很多人也認識,尤其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更經常在教育界中被討論。《論語》乃孔子的學生所編的筆記,內容記錄了孔子的言論,而「有教無類」則是出於《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雖然只得一句,並沒有提供有關「有教無類」的資料,但大概是:無論貧與富、貴與賤,都有讀書的權利。所以孔子開始招收學生,大約有三千學生,而優秀的學生,即精通六藝者,大約也有七十二位,這些數字都不是實數。當然,孔子不是完人、有具爭議的地方,惟筆者無意分析孔子孰優孰劣,只想一起來探討「有教無類」到底是否可行。

相信用這個題目來作進行辯論比賽也會相當有趣,一方一定會說,每個學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無論他怎樣頑劣、不堪,老師也有責任教好他,老師應該有多一點的耐性,循循善誘教好學生,而不是把他趕出校園;另一方則會持相反立場,認為頑劣不堪及無可救藥的學生不單自甘墮落、破壞學習氣氛、可能連乖巧的學生也受到他們影響,甚至欺凌學生,使到一些好同學無辜受牽連,所以應該趕他們出校園。那作為老師或教育工作者的你,又怎樣看「有教無類」?

在經濟方面,很多國家或地區的政府,早就提供了免費教育,或稱義務教育,這是實踐「有教無類」的一步。所以即使經濟能力較差的家庭,也可以讓子女在學校學習,而有一些老師更會隻身去到偏遠落後的地方進行義教,給予那裡的兒童有學習的機會,這樣的行為就是「有教無類」的好例子。

當然,學生的反應也很重要。筆者也曾經探望廣西的學生,他們對於求學的熱誠,足證「有教無類」的價值。這些學童願意珍惜別人的幫助,努力學習,希望以知識改變命運。

但回到澳門,我們的學生很多生於經濟不匱乏的家庭,父母也努力把他們送進很好的學校求學,當中也有努力學習的學生,他們真的視讀書為本份,亦一早為自己作好升學計劃。可是,有些學生則沒有珍惜學習機會、無心向學,上課不是搗亂就是睡覺,根本沒有把老師放在眼內;然後到了測驗考試時,要麼作弊,要麼交白卷,完全視分數於無物,這樣的學生,老師能夠對他們做到「有教無類」嗎?「是可忍,孰不可忍。」可能是某些老師的心聲,不過我們也要佩服那些耐心教導的老師,他們沒有放棄這類學生,繼續用盡諸般方法去引導他們歸正,雖然最後也可能失敗。寫到這裡,筆者也想起從前那些千般忍耐的老師們,正是他們循循善誘地教導,讓筆者沒有誤入歧途。

在澳門,學生因為成績或操行太差而離校的情況是否嚴重?我們可從《2021/2022 學年離校生狀況調查簡報》[1]窺探一二。根據簡報數據,

整體來說,正規教育離校生離校的原因是多樣且複雜的,但最主要的是往外地讀 書/移居,佔 93.0%;其次為個人意願原因,佔 4.1%至於非個人意願原因,即個人健康、家庭、經濟、年齡問題、死亡及其他等非個人意願原因則佔2.3%,成績或操行問題等成績原因被迫離校的學生只是佔0.5。相對其他因素,因學業原因而離校的學生只佔少數,可見因為成績或操行太差而離校的情況並不太嚴重。

即是說,學校也是盡力挽留學生,希望給予學生機會去改進,讓他們有一線生機。當然統計歸統計,如果學生都能努力學習,一直到畢業,那就更好了。

當然不是人人都認同「有教無類」的理念,不過如果老師們還未嘗試便放棄,又或者像孔子一樣「以貌取人」認為某些學生「眼看」已是沒有出息,將來必定難有成就。正所謂,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若「以貌取人」, 這樣便會讓那些可能有心學習的學生失去機會,甚至扼殺了學生發揮潛能的機會,他們的人生就這樣斷送在老師的武斷之下,是否更加可惜?

不過,如果學生真的冥頑不靈,甚至在學校欺負其他學生,上課搞事搗亂,或者也應考慮把他撤走。作為老師,當然每個學生都要教導,但如果能多一點慧眼,懂得看出哪些學生是孺子可教,可更努力教導他們,使他們將來更有成就,就像孔子的那七十二位學生那樣,這樣老師也不枉此生了。

[1] 《2021/2022 學年 離校生狀況調查簡報》https://portal.dsedj.gov.mo/webdsejspace/addon/upload/Upload_viewfile_page.jsp?id=81108&sid=&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