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而時習之

即時報道 我所知的澳門教育

文:吳聖培

網址:https://aamacau.com/?p=113323

時間:2024年09月11日 11:11

公立學校聯合開放日啟動禮高美士中葡中學舉行,老師、教青局代表觀賞學生的表演。 (來源:教青局)

《論語》學而篇,開宗明義: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其實,即使成為教育工作者後,也可以保持學習。所謂教學相長,能夠做到教與學互相配搭,便能如虎添翼、展翅高飛。

老師的工作是教導學生,無論是知識還是做人,不過在日新月異的時代,知識也不斷更新,老師單憑過去的學問,能應付新知識嗎?答案當然是不能,所以很多老師都會選擇繼續進修。

筆者身邊的老師朋友,大部分都是好學之人,他們雖然已獲學士學位,但為了增值自己,也繼續學習,修讀文憑課程。甚至有些會繼續升學,獲得碩士及博士學位。他們把所學的,運用在教育中,使工作更上一層樓。事實上,不只老師需要增值自己,各行各業也會有很多培訓課程,讓員工更認識工作,應付不斷進步的社會人事。

教書10年以上的老師,尤其教授電腦或科學相關的,便很清楚,電腦科技日新月異。10年前的一些電腦語言,例如C語言,10年後的今天,已經有新的語言,例如Python。另一方面,網絡科技亦演變,很多語言都與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掛勾,若知識還停留在10年前,便會落後,追不上時代。科學不斷發展,新發現湧現,例如在物理及生物的領域,若沒有好好學習,便不能好好把新知識傳遞。當然,在文學上,也有很多新作品、新思潮,所以文科的老師也避不過進修的命運。

無論從事教學長或短,在面對隨時出現新知識,教育者都要做好學習、進修的準備。當然,以上只是個人想法,未必全面,老師們應該會比筆者更清楚,亦更明白平衡教學工作、進修以及生活的難處。

位於南灣的教青局。

位於南灣的教青局。

現時教青局規定老師每學年必須完成30小時的進修,局方亦有安排課程供老師報讀,但是並非每個老師都能找到適合課程,無論內容或在時間安排上;又或者有一些課程讓正統教育的老師優先報名,而那些非老師的教職員,如活動協調員、閱讀推廣員,或其他教育機構的教職員等,他們想報讀有關的課程便比較困難。

不過,除了教青局的課程外,坊間亦有其他課程可選擇,例如一些短期課程、文憑課程等;有些人亦會選擇繼續升學,在本澳或透過遙距教育,報讀碩士,甚至博士課程來提升自己。作為教育者,無論是為了興趣或教學需要,還是為了前途也好,適當增值自己,做到「教」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當然,有些老師報讀課程或因被迫的,因要應付教學的需要;不過不少老師本身是一個好學之人,加上在教學過程中自知不足,所以積極繼續學習,完全樂意。無論如何,一邊工作,一邊學習,除了應付繁重教學,還要付出更多餘閒進修,教育者必然壓力山大。儘量如此,當學有所成時,便有所值。

誠然,老師對學習的熱忱也會成為學生的榜樣。當師者意識自己不足之處,寧願辛苦一些,亦要兼顧工作與學習,可見學無止境的重要。作為學生,在只須專心求學的階段,是否應更盡努力?為求知識也好,或為將來的工作前途也好,在求學階段的學生應堅持學習,努力找到自己所好及擅長之事,日後應該也不至於無所事事。

以上只是筆者個人的觀點,並非強求,怎樣學習、成果如何真的因人而異,涉及個人需要、喜好、時間及能力等。不過,最重要是明白學習於個人的意義,並非被迫,亦不會因學習而感到巨大壓力,最終半途而廢,甚至影響了工作,做成「兩頭唔到岸」的局面。

在職者,無論從事教育或其他行業,進修前應考慮清楚,做好規劃,這樣在遇到狀況時便不致於壓力加重,影響情緒。若在人生中能找到自己的進修目標及方向,在增值自己同時兼顧工作,做到工作及學習皆愉快,肯定是一樂事也。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