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迪士尼的動畫《玩轉腦朋友2》(Inside Out 2)上演,此動畫上演以來,好評不斷,叫好叫座。續集加入了新的情緒,包括「阿焦」、「阿厭」、「阿羨」及「阿尷」,而主角韋莉這次受到「阿焦」的影響,整個人都處於焦慮的狀態,擔心不能加入冰球隊,又憂慮在新環境沒有朋友,於是不斷作出違背良心的事情。當然,最終「阿樂」回來,挽救了韋莉,並得到朋友體諒,也是大團圓結局,劇情不可多說了。
據說,迪士尼本想加入更多情緒角色,其中一種是「反叛」,但卻因每人的反叛方式都不一樣,故最終沒有被選上。故事以主角青春期為背景,為人父母者都知道,子女進入青春期,便是令人擔心的年齡,因為他們無論在生理上或心理上皆有轉變,尤其是女性,轉變會更大。迪士尼的另一齣動畫《熊抱青春記》(Turning Red),亦是以青春期為重點,描寫青春期的所見所聞。
記得多年前,曾經看過一位學生的作文,這位女同學上課時經常搞破壞,擾亂課堂,在文章中她寫到自己原來是優良的學生,但由於成長階段與母親不和,性格轉變,變得反叛、野性貪玩,所以成績愈來愈差,後來更被逼退學。雖然不知道這位學生目前的狀況,但從這篇文章看來,至少在那一刻,她是已經知錯了。
當學生正處於青春期時,或常有情緒波動,甚至出現反叛,但這只是短暫的時間。隨時間流逝,學生長大且慢慢變得成熟,亦會找到自己方向及道路。筆者認為此階段父母可以忍耐,不應把子女定型,以為他們就是這樣或死性不改,又或就此放棄他們,如果這樣的話,他們就真的變壞而不能回頭。
「孩童只盼望歡樂,大人只知道寄望,為何都不大懂得努力體恤對方。」(〈Shall we talk〉歌詞)很多時父母與子女的期待不同,亦沒有好好溝通,更未能一人行一步來調整,以致父母與子女間常發生衝突。父母與子女本應互相關心,卻變了彼此傷害,家庭紛爭不斷,所以父母者亦應學習怎樣與子女溝通、聆聽。
過去香港有一個廣告,廣告的結尾有一句對白:「子女好與壞,在乎溝通與關懷。」溝通及關懷對子女來說的確很重要,當然這樣做並不代表就一定可以成功,但至少會讓子女感到父母重視他們,願意花時間去了解他們。
當然每位父母也是第一次做人父母,過去也許也未經過甚麼培訓,有時真的不懂怎樣做。同樣,每位子女也是第一次為人子女,所以大家都只是「摸石頭過河」,相處過程都須經過磨合。大家都應該努力去體會對方的辛苦,彼此支持鼓勵,父母明白子女學業上的壓力,與同學相處的困難,所以在子女遇到挫折時,多安慰鼓勵;子女也應明白父母工作上的辛勞、對於家庭及子女的擔憂,作為子女在空閒時可以幫手做一些家務,學習照顧家人。如果大家都能這樣相處,相信即使子女進入青春期也不需害怕。
我們也明白,很多事情都是易說難辦,說得漂亮,但實行時很困難。因為我們都情緒,有時子女的行為實在令父母難以忍受,又或者父母的舉止亦令子女不能接受,於是爭吵便開始了。所以無論父母或子女,都要學習不輕易發怒,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儘做到可能心平氣和。
筆者由衷希望每個人都不會被「阿燥」支配,在子女成長的期間,除了教導他們努力做人之餘,也讓他們得到快樂,更重要自己亦享受這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