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核子醫學掃描的那些事

網絡圖片

話說當我仍然半睡半醒,全身上下又熱又累的時候,護士進來病房告訴我要去做核子掃描,心想能稱為「掃描」,應該跟我平日做的掃描差不多吧?唉~要動身了,昨天才做了移植手術,身心經已很疲累,哪怕只要我靠自己用點力過床,其餘有工作人員幫忙都好,我真心不想動。因為輕微動一動都要花很大力氣,還要忍受麻醉藥過後的真正痛楚,又怕新腎臟受到影響,只要出現「動身」這個關鍵字,我的感覺是在活受罪。

以前做夢都渴望腎移植,卻忽略了移植屬大手術的事實。到願望真正達成,發現竟是如此辛苦的事。坦白說,那段時間真的很難熬,最迷惘時不止懷疑人生,甚至反問自己為何要受苦。事後回想都是一堆廢話,不移植會後悔一輩子,受些苦算不上一回事,捱過了自然變好。

說回掃描,以前我因慢性胰腺炎而常做CT(電腦斷層掃描)、MRI(磁力共振)和EUS(內視鏡超聲波)一年做一到兩次,卻沒做過核子掃描,為此內心非常感興趣。臨離開病房前護士說,核子掃描很厲害,比其他放射技術檢查得更多,看得更仔細。大部分接受過腎臟移植手術的病人,都需要用核子掃描來評估新腎臟位置和情況。

在中央輸送隊人員送我去核子掃描的路途上,自K18N到K1樓,方向不斷改變,出升降機後看到餐廳,再走另一條行人天橋前往正院大樓。經過九曲十三彎的路線,大約過了十五分鐘到教授樓,在一個向內凹的不明顯入口處,牆上掛著一塊「核子醫學掃描」的指示牌,意味我終於到達了目的地。

等了一回,進入房間終於看到核子掃描器,儀器大小和電腦斷層掃描好像差不多,負責轉動拍攝的部分很像蝴蝶,雖然擁有特別外表,但核子掃抽拍出來的圖像,對發現早期癌症腫瘤,追蹤腎病變等起重要作用。掃描時機器以30、60、90、180和360度旋轉,橫向式上下移動拍攝。因為拍得很仔細,故需時比CT或MRI長,一般掃描可能只需20至30分鐘,核子掃描卻要45分鐘至1小時。

據我了解,核子掃描正確名稱為核子醫學掃描(DMSA),是臨床上比較常用的一種影像學檢查手段,優點是無創、安全、操作簡便、靈敏度高,對人體無害。影像檢查項目除腎臟泌尿系統外,還包括骨骼系統、神經系統、心臟掃描、甲狀腺掃描、肺臟掃描、腸胃道掃描,腫瘤及發炎掃描等。

針對腎臟功能評估,正式檢查前會先為病人靜脈注射,將微量液態放射性元素注射入病人體內,為腎臟顯影,再進行體外掃描得到圖像。根據腎圖像分析兩邊腎臟位置、形態、大小和腎臟內部變化,評估有效的腎血漿流量和腎小球濾過率等,同時可反映腎臟狀態,尿路排泄是否暢通。明確是否有梗塞、結石和狹窄等,以便結合臨床病情作診斷。核子醫學掃描能為許多病變提供極具價值的資訊,讓醫生能在短時間內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

檢查前,我被叮囑檢查開始後必須好好躺在床上,不要亂動。惟當時全身上下深感不適和痛楚,只能儘量配合放射師指示的側身或再向上躺好之類的動作。放射師問我做完手術第幾天,我回應才第二天,她說:「可以的話儘量自己側身,不行的話要告訴我們。好~我們慢慢來,過程就算有痛楚都要忍耐,辛苦一次就好,不要再來第二次。」為此我祈求掃描過程一切順利,像放射師所言:爭取一次過完成,絕不容許事後再補照或因為「醫生說看得不清楚,要再照一次。」之類的事情發生。

K18N加護病房

掃描完回到K18N加護病房,本來我想向護士查詢核子醫學掃描的結構和功能,可是病房的護士們,工作期間從來不步行,而是大踏步或直接跑的方式穿梭各個病房、病格。加上香港在專業學習方面,平日應該用英文的醫學專有名詞較多,就算護士願意分享相關訊息,較多時候他們只知道英文表達方式。例如有次抽血後,隔天護士致電說,醫生看過驗血報告後,其中一項檢查指數有點高,要我再回去抽一次血。我問:「是哪一項出現異常呢?」護士說:「是叫做Creatinine的項目。」我想了想:「Creatinine?是肌酸酐嗎?」這時輪到護士疑惑:「肌酸酐?反正就是關於腎功能指數,很重要的。」

通話完畢後,才發現對話中我們一直在說同一回事,只是各自表述的語言不同而已。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