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關注前沿藝評

〈基於SWOT分析的北京演藝新空間發展戰略研究〉、〈探索新空間演藝:以港澳劇場作品《閃亮搖曳的雪》和《我想行開吓……》為例〉、〈重構、創新、實驗與多元:第四屆「當代戲劇雙年展/深圳.福田」觀察〉、〈評雲門舞集鄭宗龍舞作《霞》〉……這些都是內地藝術雜誌《廣東藝術》收錄的文章。

內地藝文編輯曹金燕介紹,刊物創於1993年,是一本全方位反映各類藝術意見和藝術現象的綜合雜誌,內容涉及戲劇、音樂、舞蹈等,宗旨是「立足廣東,面向全國,放眼世界」。「不是野心太大,是希望空間可以更加廣闊。」

廣東藝評風貌輪廓

廣東的藝評空間當然不只一個,例如還有劇評人楊小亂於2013年創立的自媒體「劇場摩天輪」。據平台於2020年形容,「七年下來,已經成為了歲數最大的一個戲劇類公眾號了」。評論的組織方面則有成立於1994年的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以及成立於2016年的廣州青年劇評團等等。

據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廣州青年劇評團負責人羅麗於2019年撰文介紹,由她和楊小亂等倡議的戲劇評論團體「廣州青年劇評團」於2016年初成立。項目受廣州市財政「廣州青年戲劇評論人材培養計劃」支持,「特別強調劇評人開放包容的觀念,希望參與者有『和而不同』的討論心態,能通過暢所欲言,共同營造廣州戲劇評論的活態健康氛圍。⋯⋯廣州青年劇評團開全國之先河,成為在中國國內首先推動青年戲劇評論工作的地方組織,2017年廣州青年劇評團成為廣州市羊城宣傳思想文化優秀創新團隊。」

《廣東藝術》創於1993年,是一本全方位反映各類藝術意見和藝術現象的綜合雜誌,內容涉及戲劇、音樂、舞蹈等。

《廣東藝術》創於1993年,是一本全方位反映各類藝術意見和藝術現象的綜合雜誌,內容涉及戲劇、音樂、舞蹈等。

《廣東藝術》創於1993年,是一本全方位反映各類藝術意見和藝術現象的綜合雜誌,內容涉及戲劇、音樂、舞蹈等。

《廣東藝術》創於1993年,是一本全方位反映各類藝術意見和藝術現象的綜合雜誌,內容涉及戲劇、音樂、舞蹈等。

曹金燕介紹,廣州青年劇評團的成員來自各行各業,「據我所知有警察、醫生,各行各業都會參與,但主要以高校學生為主。」劇評團每年都會招生,組織線下看戲,鼓勵成員寫劇評,又會舉辦研討會,也出版過評論集。「這組織到現在已堅持了八年,還在繼續進行,是非常不容易的。」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總經理陳國慧亦分享,在內地交流時,看到內地的觀眾演後座談期間都非常踴躍,與香港觀眾的冷靜截然不同,微信平台上的評論文章亦質與量俱備。「我覺得這會影響交流的性質或質素,起碼我覺得在內地可以聽到更多聲音。」而在演出完結後,觀眾會加入微信群組,繼續討論。「這個文化對於我們香港人來說,可能是比較熱情。」她續道,「從藝評角度,我覺得這個文化很有能量,或可以持續做一些後續的、對於作品或活動的討論。」

前沿劇評的關注

作為編輯,曹金燕也會與同業思考前沿劇評的問題。她又覺得,廣東有屬於自己的文化特質和創作,有融入民間、社區的項目;這些項目也是地方文化的創造者,而且與他們自身的過去、現在、未來的生活息息相關,應該受到關注。她提到,南京大學的呂效平教授成立南大藝術碩士的劇團,其中一個作品叫做《蔣公的面子》,上演十多年至今已巡演超過五百場。除了編劇和演員,南大亦培養出戲劇評論人才。「呂效平老師自稱,他們是守在中國戲劇的邊緣地。他們覺得他們自己是邊緣的,但我們覺得他們才是中國戲劇的生命力,所以我們很關注他們。」

內地藝文編輯曹金燕。攝影:鄭冬,相片由澳門劇場文化學會提供

內地藝文編輯曹金燕。攝影:鄭冬,相片由澳門劇場文化學會提供

「會特別關注南大的劇評團隊,是因為他們大多都較年輕,受過非常好的教育,擁有更多機會和更強的能力,從世界的戲劇中獲得資源和靈感。他們有更廣闊的視野,也有自己的思考。」同樣受到關注的還有一眾獨立藝評人。「他們也是我們保持前沿的重要支撐,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現在的品質。」

「南京大學的陳恬教授曾在《廣東藝術》三十週年的寄語中評價:《廣東藝術》立足本體又放眼世界,既溫柔地保護傳統,又敏銳地關注前沿。」曹金燕認為,這是對《廣東藝術》的一個鼓勵,「我覺得要達成這目標,最離不開的其實就是溫柔又有前沿眼光的作者,在這裡我們要實現放眼世界,還離不開今日在場的所有朋友。」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