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當局推出《海洋功能區劃》、《海域規劃》及《海域使用法》公眾諮詢,其中諮詢文本中的「生態島」項目引來議論,直選議員林宇滔在今(26)日立法會質詢大會上問及當局堅持「生態島」建造和選址在路環以南一公里的根據,並要求當局審視現時對建築廢料的處理方式有否成效。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簡短回應指,該項目由國家與澳門共同決策,必定有專業依據及考慮。
意見憂生態島損中華白海豚生態
當局:暫選址最適合 生態島有必要性
上述文本建議選址位於在路環以南對開一公里的海域填海建設「生態島」項目,用以處理未來逾二十年的建築廢料及城市廢料,而該海域位置是受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的出沒地。林宇滔表示,曾收到大量市民反映指,擔心該位置建造「生態島」會影響海洋生態及白海豚的生存環境,逼使白海豚遷離本澳以南海域,對生態價值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他亦提到,根據過往由當局主導的機場擴建工程環評報告,該處也是白海豚覓食及社交的重要通道。「目前澳門管理水域記錄到的中華白海豚,絕大多數個體的活動範圍集中於伶仃洋,其餘個體則集中分佈於磨刀門水域。」
他質詢當局對該海域生態有何最新的調查數據或研究報告以支持選址不變的決定?而有關市政署的「白海豚調查」報告會否在未來公開報告供市民知悉?
未來本澳管理海域的生態保護實際由哪個部門負責執行和監管?是次規劃僅建議在路環南部劃定面積狹小的「海洋特別保護區」,有否違反國家保護中華白海豚的目標及《生物多樣性公約》的規定?
海事及水務局局長黃穗文回應指,特區政府一直十分關注海洋生物保育工作,當局亦與廣東省建立中華白海豚資料通報機制,共同保育大珠三角中華白海豚生態系統。
針對林宇滔問到澳門實踐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方面中,她回應指,該履行權利和義務主體責任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澳門海域大小對整個國家的海域比例只佔很少一部分。
她又稱,在開發海域及考慮總體性角度而言,澳門處於河口地帶,海域面積細小、水深條件有限,不具備劃定大面積海洋保護區的條件,以及需要和鄰近地區互相協調。而《海洋功能規劃》草案中提出的的海洋自然保護區範圍已徵詢國家相關部門同意。
環保局局長譚偉文表示,生態島面積佔本澳海域0.2%,預期分兩期進行,每期使用年份是十年。選址受附近海域的排洪、排沙線制約,無法再向東建島,將對鄰近海域造成影響,現時是較適合的地點。
他指出,在本澳東面,珠海和香港之間有一個中華白海豚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面積是460平方公里,包括核心區140平方公里、緩衝區128平方公里、試驗區192平方公里。而磨刀門和伶丁洋兩個族群交匯的生態走廊寬度超過10公里,橫跨澳門海域內外。現階段先對生態島及中華白海豚生態進行環評工作和研究論證,包括海域使用論證、通航影響的評價、防洪影響的評價和環境影響評價。
林宇滔:另有處理建築廢料方式?
羅立文:「生態島」做唔做 都有國內專業依據
林宇滔亦問到,本澳堆填區早已飽和,而政府曾在2015年提出計劃在堆填區興建篩選設備,將澳門的惰性拆建物料運送到內地作填海或再利用,現時進度如何?另外,在2021年推出建築廢料收費制度後,是否有效減少本澳惰性拆建物料?
羅立文回應指,有關「生態島」的必要性與選址,從頭開始都是「透過國內的機構研究論證,全部在國內做」。
他又強調,由國家與澳門共同決策,且必定有專業依據及考慮。該生態島亦必須限制在澳門劃定的85平方公里海域內處理,以及須與鄰近海域協調。未來該生態島建成後不會有建築物,「嗰度唔係填咗攞嚟起樓。」
譚偉文回應堆填區空間問題指,當局一直以來透過不同的方法去延長堆填區的使用年期。2021年開始使用建築廢料收費制度後,對比2020年降低三成廢料、去年亦比2020年降低六成。同時推動建築業界使用較環保施工方式。經篩選過的建築廢料已在不同工程上使用155萬立方米,而接下來預計在機場填海項目使用460萬立方米。
他又強調,本澳空間有限,部分混雜的建築廢料無法透過區域轉移解決,建設兼具環境保護和防災減災功能的生態島處理建築廢料有其必要性,若廢料轉移到生態島後,原來堆填區的土地可另作他用。
譚偉文又稱,現時建築廢料堆填區可用空間有限,未有條件做到永久的篩選設施。先以置換方案將已篩選建築廢料用於填海項目,釋放部分空間,才有條件繼續做篩選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