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創業、成家 澳門影像工作者發掘在地新敍事

即時報道 專題報道 暫離澳門的人們

文:記者K

網址:https://aamacau.com/?p=108757

時間:2024年02月24日 4:04

Yuki現已在台灣定居逾十年。

Yuki是一位影像工作者,同時也是一位文化工作者。從來台就學到成家創業,現已在台灣定居逾十年。影像以外,她與伴侶亦思索文化、歷史之於一個地區或城市的價值。透過摸索不同傳播形式,漸漸確信文化有其深刻力量,亦希望日後有機會將在台見聞及技能帶回澳門,重探屬於澳門的文化敍事。

當年Yuki在台完成學業,對影像創作滿懷熱情。但考慮到當時澳門影視資源有限,決定先在台灣工作、累積產業見聞。後來,她結識台灣伴侶並組織家庭,兩人志同道合,婚後一舉到台灣南部嘉義開設影像工作室,致力創作及開拓地方影像事業。

「嘉有時光跡」是Yuki及團隊主導的一個實境城市主題遊戲計劃。

Yuki表示,當時自己算是嘉義當地的「開荒牛」,為當地影視產業打開一片新視野。南部接觸潮流事物總比北部慢一點,也讓Yuki與她的團隊得以開闢各種可能——拍攝紀錄片、宣傳影像,現時則涉獵文化企劃,多做了實境遊戲項目等。團隊試圖透過各種在地的新事物和形式傳遞重要的文化和歷史價值,讓更多當地人了解地方的今昔變遷,致力改造「硬梆梆」的知識,成為有趣、具吸引力的內容價值。

創業需時機、衝動 也需靈活思索

Yuki憶述,「當時嘉義完全沒有純影像拍攝的工作室,都是婚攝為主。有時創業就是一個衝動,時機都很重要。」工作室首兩年營運順利,亦累積作品,但隨後亦有不少年輕團隊回流,大家都面對同樣資源短缺和市場接近飽滿的難關。她就指,影像生態日新月異,網絡世代的受眾每天都觀看大量影片,繼而思考,工作室出品亦不能再只限制在影像上。

Yuki及團隊相信,透過各種新事物和形式可傳遞重要的文化和歷史價值,成為有趣的內容價值,讓更多當地人了解地方的今昔變遷。

數年在地經營下來,Yuki觀察到,嘉義的開發程度尚低,其中濃厚文化、人文風情及各種可能性都讓她甚感滿意。「我覺得南部這邊有很多『未發生』的東西,所以你可以有很大的空間去試,但當然要去突破一些他們長久以來習慣做事的規律。」

在累積一定的影像作品後,近年Yuki的工作室轉型從事文化企劃,近期為幾個機構、計劃開發製作實境遊戲,其中一個項目與「民雄學」團隊合作,安排讓參與者在手機遊戲與城市路線之間走訪各個地點,以新的趣味視角認識身處環境。過程中,Yuki與不少專攻地方研究文史工作者共事。「打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學習如何認識文化。」

趣味形式 培養大眾主動了解文化

Yuki分享,「民雄學」計劃由大學老師開課,帶領學生及團隊深入做地方史料調查,各有所長,自己在其中將內容轉化為更受社會大眾接受的新鮮事物,做一些實驗性的事。「以前只係識拍一條片,人一日睇咁多條片,睇完就無咗。需要更多嘢去吸引佢哋,例如設計、或者實體活動、展覧等,將文化做策劃同包裝。」

Yuki及團隊參與「民雄學」計劃,到在地文化Podcast節目〈我的民雄朋友們〉分享經驗。

除了「民雄學」發掘民雄當地文史之外,Yuki也曾為多個嘉義在地機構製作實境遊戲,包括嘉義舊監獄獄政博物館、國家廣播文物館。據團隊介紹,利用實境遊戲,能認識歷史、導覽地方、包裝議題等,透過數位互動的影音設計、遊戲道具包、故事劇情的包裝、親臨現場結合環境觀察等,達至解謎破關的目標,也是知識文本的一種轉譯方式。

這些經驗讓她體會到,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文化,考究的是在地人如何發掘、彰顯這些文化價值。相對其他城市,嘉義生活步調較慢,人與人之間關係較近,大家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也高,覺得什麼方式有別於以往、特別的,就有意參與,家長亦喜歡帶小朋友加入。常常得到在地受眾的回饋是,「多年生活在這裡,以往都不知道這些東西。」

 在「民雄學」計劃中,Yuki偶而也身兼導遊,以外地人身分帶領參加者遊走路線,她亦掌握台語與民眾溝通、解說,可見用心學習融入當地。她就指出,重要的是培養大家主動認識文化的習慣及素養,若不多用心考察,大家很容易忽略身邊的事物。

Yuki偶而也身兼導遊,帶領參加者遊走路線,她亦掌握台語與民眾溝通、解說。

由上而下讓「社會責任」貫穿地方

台灣目前盛行推動USR(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和CSR(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Yuki提到,這些也是促使更多人願意投入發掘人文環境的因素。「民雄學」項目便是由大學負責的USR五年計劃,師生持續針對地方文史出版書籍、傳承地方即將失傳的工藝,例如民雄當地一種竹編的小板凳,就有學生為其設計組裝說明書,十分用心,可以將學習活用融入文化當中。

Yuki又稱,台灣也有不少社區大學,除了開放所有人士參與學習外,也會針對地區深入認識。只要有更多人能重新珍視自己所在環境的人文背景,自己作為年輕一輩從事文化實踐、在地創新時也深感受支持,這種活躍的氛圍,讓自己越來越喜愛嘉義。

以新視角重探澳門文化價值

在嘉義耕耘文化的寶貴經驗,亦讓Yuki始而思考如何挪用或借鏡,製造機會、以新的方式發掘澳門的文化價值。

Yuki偶然發現澳門住處附近的廟,因地處望廈山附近,廟中碑文述說不少與望廈有關的歷史故事。

在她落地嘉義之前,她也曾短暫回澳,透過文化局主辦的「影像新勢力」計劃創作。耗時一年製作短片,資助捉襟見肘,也曾與局方反映,但這次經歷也令她更清晰思考前路——再多補助也只能提供部分製作資金,必須靈活開發資源,創作之餘也須找到合適的生存模式。

她又指,自己離澳生活多年,未必熟悉澳門文化產業生態,但觀察多數創作電影、音樂等都依賴官方補助,商業市場未必完善。「它(產業)在澳門可以存在已經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澳門人要先聽本地音樂、要睇本地創作,文化才會有商業價值,否則很難單獨存在。」

然而,先從生活開始,近期一次回澳卻讓Yuki有了新的見解。例如電子支付盛行、開車上路不熟交通規則等,以新的角度觀察澳門,一切讓她感到陌生又熟悉,讓她重新思索屬於澳門的文化是什麼。

Yuki在接觸文化工作後,更有動力去認識澳門的本土文化。

 她舉例,澳門住家附近一座廟宇,20多年來從未走入去,而接觸文化工作後,更有動力去認識本土文化。第一次進廟才發現,因地處望廈山附近,廟中碑文述說不少與望廈有關的歷史故事。「這些東西以前在我身邊那麼近,但以前我完全不覺得要特別去認識它。反而我出去之後,覺得應該可以去重新認識家鄉的感覺。我現在做的文化企劃內容,是否有機會拿到澳門做呢?有機會的話都想回去做。」

兩城之間 寄望發揮所長

多年來, Yuki亦曾對台、澳兩地的事業發展空間費煞思量,家人也曾建議她回澳創業。現時她已在嘉義組織家庭,也育有一子,轉換生活地點須考量更周到。不過,她仍抱持期望,希望日後可來往兩地,從事文化工作。

對於現時在嘉義的生活,Yuki形容自己是「食得鹹魚抵得渴」。常被嘉義自然環境圍繞,看似舒適,但仍要持續開創商業條件、克服困難,例如挑戰當地對事物的傳統價值觀和思維。創業環境在疫後更不穩定,同一套做法或屢遇變動,也必須跟著市場調適。生活、工作、收人、個人抱負、家庭等,所有因素都必須衡量才能決定在哪個地方居住。

在嘉義的寶貴經驗讓Yuki知悉文化的價值與可能性。jpg

然而,在嘉義的寶貴經驗讓她知悉文化的價值與可能性。疫後回澳,她亦同時重新看見澳門的獨特之處,正正在於地小人稠,歷史匯聚的文化密度甚高,例如百年建築、廟宇等,是肉眼可見、遍佈全城的。「真是很難得,是全世界獨有的所在。」她亦期望來日可回澳一展拳腳,發揮所長,讓所學投注在普及文化這件事上。

(所有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