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反對「生態島」選址 憂嚴重影響中華白海豚生存

在「生態島」選址海域,生態保育專頁「沃門生態沙漠掙扎日記」早前影到有斑點的中華白海豚青年個體。(相片來源:「沃門生態沙漠掙扎日記」)

特區政府日前完成《海洋功能區劃》、《海域規劃》及《海域使用法》的公眾諮詢。就有關諮詢文本,傳新澳門協會(下稱傳新協會)提出多個意見,包括反對「生態島」選址,認為嚴重影響中華白海豚生存;又批評當局所建議三平方公里「海洋保護區」,未滿足國家農業部2026年要保護90%以上白海豚棲息地的目標

該團體認為,當局應考慮「生態島」選址在A區填海區以東、港珠澳大橋人工島以南的水域,並壓縮填海規劃

當局在諮詢文本提及計劃在路環黑沙龍爪角對開一公里的海域填海建一「生態島」以處理本澳所產的建築廢料。惟計劃一公佈,不少市民、保育團體認為此計劃危及該海域的中華白海豚,要求當局擱置項目;亦有市民及團體發起網上聯署反對建「生態島」。

就有關諮詢文本,傳新協會指出,當局未有提供任何或充足調研資料下,只將原有位於路氹城的生態保護二區劃作「海洋自然保護區」,以及將路環南部(黑沙、竹灣至譚公廟)近岸最近不到二百米的狹小海域,劃作「海洋特別保護區」,整個「海洋保護區」的面積總和僅約三平方公里(當局未有公佈實際面積,只能作粗略估算),佔總海域面積不到3.5%。「值得指出,中華白海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據了解澳門海域約七成範圍有白海豚出沒記錄,而國家農業部2017年為保護白海豚設立目標,2026年要保護90%以上白海豚棲息地」。

諮詢文本所劃定的『海洋保護區』僅約三平方公里 傳新協會:未能滿足聯合國公約

該會又稱,按澳門適用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中的海洋保護目標-2030年內保護30%海域面積,以澳門計最少將25.5平方公里海域納入「海洋保護區」,必須指出,「區劃」和「規劃」的期限均至2040年,意味著「區劃」目前提出的「海洋保護區」面積最少要增加8.5倍,才能符合國家和公約的海洋保護最低要求。「但現時諮詢文本所劃定的『海洋保護區』僅約三平方公里,不單未滿足國家農業部2026年要保護90%以上白海豚棲息地的目標,亦明顯未能滿足《公約》2030年內保護30%海域面積的履約義務。

該會又指,當局應將本澳機場東南部至路環南部最少30%、相當25.5平方公里的澳門水域劃入海洋保護區,並制定清晰的管理方案落實保護,以符合「2026年要保護90%以上白海豚棲息地」國策目標、「2030年內保護30%海域」國際公約義務。

路環南部生態敏感區 傳新協會:不應填海

該會又指,不少本地生態愛好者及海上活動者均指出,路環南部一帶經常有中華白海豚出沒。在必須大幅增加海洋保護區,以及路環南部一帶屬中華白海豚重要活動和社交走廊的前提下,「區劃」將離路環南部沿岸一公里外,離「海洋保護區」五百米處,劃作「廢棄物處置用海區」(即政府稱的生態島),「很可能切斷伶仃洋及磨刀門的白海豚交往的重要生態廊道,這對中華白海豚保護無疑是極嚴重的打擊,亦會令路環南部的『海洋保護區』生態受到嚴重影響。」

傳新協會又指出,為保護海洋環境及生態,國務院2018年7月已發出「關於加強濱海濕地保護,嚴格管控圍填海」通知,提出嚴控新增圍填海造地項目和嚴格審批程序,除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外,全面停止新增圍填海項目審批。「故當局應用盡一切辦法源頭減廢、篩選重用方式,避免填海置廢,長遠更應以零廢為目標,若逼不得已須填建「生態島」處置廢棄物,亦不應選在從未作填海的路環南部生態敏感區。」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