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外移進行式? 本澳營商應尋思新出路──專訪學者楊鳴宇

129 非上不可 紙本月刊

文:論盡媒體

網址:https://aamacau.com/?p=108164

時間:2024年01月30日 11:11

澳門經歷疫情三年迎來復常,去(二〇二三)年無論賭收及訪澳人數均持續回升,而民間及政府亦期盼復常可帶動本地經濟。然而,仍有部分本地商戶坦言,生意仍未感受到顯著的改善,一到假日城內更是「空豂豂」,大呻生意大不如前,甚至認為「澳車北上」的便利推進澳人北上消費。

對此,澳門大學政府與公共行政系助理教授楊鳴宇認為,近二十多年來,消費外移現象一直都存在,澳門人亦習慣北上消費。「澳車北上」雖讓澳門人北上消費更方便,但兩者未必相關。

楊鳴宇又認為,若疫後感到生意未顯著回升,中小企應多從維持客源、成本平衡等營商角度思考出品。

民生區不時可見「吉鋪」招租。

民生區不時可見「吉鋪」招租。

「澳車北上」加劇消費外移?
楊鳴宇:論述不一定準確

楊鳴宇提到,早在「澳車北上」之前,本地已多有北上消費習慣,靠近口岸的居民北上更頻繁,消費外移對本地的影響是在近二十多年來都存在的,並不是一時發生。

開關後,不少商戶感受是疫後生意更難做,亦不時聽到居民分享北上到珠海「山姆超市」的購物經驗。消費外移有否加劇?又是否與「澳車北上」在二〇二二年底開放申請有關,令澳門人多了一個方便途徑北上消費,將消費力帶走導致本地生意變差?楊鳴宇指,這個論述不一定準確。

澳門大學政府與公共行政系助理教授楊鳴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澳門大學政府與公共行政系助理教授楊鳴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他續指,未有確實數據可支持「疫後消費外移更嚴重」或「『澳車北上』加劇消費外移」這類坊間的流行論述。統計局數據可反映疫情前、後居民的消費情況。比較二〇一八年至去年截至第三季的「私人消費支出」數據,該期間各年數字升跌幅並不明顯,疫前、疫後本澳個人消費活動並無太大減少。

至於「澳車北上」方面,楊鳴宇指出,每日「澳車北上」的額度只有二千部車,常理推斷每日不超過八千人次自駕北上消費,對於全澳近七十萬人口而言,只是很小比例的消費人口外移。「若認為『澳車北上』影響本地消費,這個論述是誇大了。它(澳車北上)會有影響,但我不覺得那個影響是坊間認為那麼大。多年來,北上消費並不是新的東西。『澳車北上』只是讓北上變得更方便一點。」

統計局數據顯示,二〇一八年及二〇一九年的「私人消費支出」分別為106.214億澳門元(下同)及110.89億元。疫情三年,「私人消費支出」均低於二〇一八年及二〇一九年,最高為二〇二一年,錄得103.737億元。而去年截至第三季為81.881億元,去年全年數字按平均增幅有望破100億元。

大灣區漸成一生活圈
澳珠消費價差逐漸趨同
「多幫襯」或保心儀商鋪

楊鳴宇又指,在政府大力推動澳門與內地融合之下,無論喜歡與否,整個大灣區已漸漸形成一個生活區,也許可將澳門與珠海的關係想像為一個大城市中的不同區分,例如北京或上海,有些區分消費較高,有些較低。理論上說,消費外移只有在兩邊價格趨同後才會停止,只不過現時仍有海關及行政制度差異的影響,澳門與廣東省之間這種物價趨同的速度較緩慢。

民生區不時可見「吉鋪」招租。

民生區不時可見「吉鋪」招租。

他又認為,人們喜歡物美價廉的東西是很自然的事情。要阻礙人們到價低的區分消費是不現實的。人們喜歡平價又高質的商品、較多選擇,現時澳門的消費較高、商品少,消費者自然會北上消費。舉例每逢自駕北上到珠海山姆超市,可見停滿澳門車、香港車特地來購物。

在這個物價趨同、消費活動轉變的過程中,或會有些老店鋪無法承受壓力而倒閉,同時也有新的商戶投入生意。楊鳴宇就指,客觀而言,這是資本市場及競爭中很自然的現象。若居民感可惜,便趁心儀的店鋪未倒閉前多光顧一點。

至於這類消費行為會否影響消費者對地區的認同,楊鳴宇則認為這類說法只是人為建構,也許與消費行為本質關係不大。「客觀認知上,價錢平就係平、貴就係貴。」

不同行業彈性需求不同
服務行業受消費外移影響較大

楊鳴宇又指,並不是所有行業及店鋪都會受消費外移影響,而消費者希望自己的金錢花在更「平靚正」的商品或服務上,是很直觀、簡單的選擇。同時,他們也要考慮消費的機會成本和剛需。

例如,平時做街坊生意的食肆,提供居民一日三餐的選擇,消費者就未必會因為「平啲」、「好啲」、「方便少少」而選擇北上食飯,做街坊生意的食肆可能受影響程度就較低。這在經濟學中意味著彈性需求較低,受消費外移影響較小。反之,若是服務類的消費行為,需求彈性則較高,生意較易受影響,例如美容、理髮、按摩等。消費者或會因服務品質和價錢等因素而選擇北上消費,「所有人都知道澳門(服務行業)無法跟珠海比的,因為珠海比澳門便宜很多、選擇比澳門多。」

他又指,既然澳門人長久以來都習慣北上消費,也許現時只是復常後生意升幅的感受比較大,營商者也應更加認真去思考、面對消費外移的影響。

太有錢 
多直接福利政策或致依賴
政府應著重創造合理營商環境

問到楊鳴宇對政府扶持中小企政策有何看法時,他則指出,政府的角色是創造一個合理的營商環境,所做的不外乎是針對工商業制定合理法規、調整稅收等。然而,相對其他地區,澳門的賦稅相對低,而且近年施政可見政府設有不少減稅優惠,「呢啲係有做嘅。」既然先設條件已有,餘下的營商策略應是商戶自己的打算。

楊鳴宇認為,若疫後感到生意未顯著回升,中小企應多從維持客源、成本平衡等營商角度思考出品。

楊鳴宇認為,若疫後感到生意未顯著回升,中小企應多從維持客源、成本平衡等營商角度思考出品。

「我會覺得是,過去這二十多年澳門政府太有錢,事實上做了很多直接的福利政策,影響到一般澳門人的生活質量,產生的後果是澳門人就有一個下意識覺得,若有什麼事,都要依賴政府幫忙。但做生意的話,我想不應該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楊鳴宇直指,假如「計完筆數」發現生意無法維持,這也不應該是政府的責任。

據當局近年的施政方針,政府歷年豁免稅項措施包括,維持所得補充稅可課稅的年收益豁免額六十萬元;商戶免納廣告牌照税,酒樓、餐廳免納旅遊稅;免收所有營業稅、小販牌照費、街市攤檔租金、鮮活食品檢疫費等。疫情期間,當局增設抗疫緩助措施,如企業商號水電費補貼措施等。

營商應多方參考結構成本與客源
尋思新出路

楊鳴宇認為,在澳做生意本來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特別是中小企,需要面對最主要三樣結構性成本問題──鋪租貴、人工貴、市場細。例如,商戶需徹底思考面向什麼客群,是本地人或遊客?再來,才能平衡在基本成本之下,如何達到收支平衡、可以有錢賺。

他續指,若感北上消費對市場造成衝擊,尤其服務業經營者,則應多思考如何提升品質和競爭力、是否要繼續投資下去。在商言商,商戶應思考在平衡成本、客源等數據之後,思索做更多創新且有效的舉措,讓自己的出品「更有得做」、更可經營下去。經營客群、維持出品質素、考慮哪些產品或服務有可能受到消費外移影響。

donation-ad